慕容垂叛逃引发北方剧变:前秦统战显成效,前燕布局难回天

​桓温发动第三次北伐,遭到了迎头痛击,对手是以慕容垂为首的前燕帝国实力派。击败桓温之后,慕容垂实力大增,逐渐获得了与慕容评分庭抗礼的资格。

慕容垂不是慕容恪,在拥有了与慕容评分庭抗礼的资格后,他绝不会任由慕容评骑在自己头上。而且当时皇叔一系的少壮势力(以慕容恪、慕容垂的儿子为主)也已经成长了起来。这些少壮势力更不会有慕容恪那种顾全大局的克制力,他们纷纷出面,鼓动慕容垂与慕容评争权夺利。

太宰恪之子楷及垂舅兰建知之,以告垂曰:“先发制人,但除评及乐安王臧,馀无能为矣。”——《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四


因为慕容垂在史书中的形象较为正面,所以后世读者在提起这件事的时候,总说慕容评得势不饶人,对慕容垂节节进逼,慕容垂则是步步退让。但在我看来:真实情形恐怕不会这么简单。

慕容垂与慕容评的矛盾激化,据说是因为慕容评想火并慕容垂,慕容垂不得已才被迫做出回应。慕容评真有火并慕容垂的打算吗?可信度极低,因为这都是慕容楷等人的说辞。

从事情的发展来看,在慕容垂顺利逃往前秦帝国的过程中,慕容评显然没有火并慕容垂的勇气。

从邺城到秦国边境,是一段极其漫长的路程,而且慕容垂一行人数众多。此时的慕容垂已经坐实了“前燕帝国叛徒”的身份,如果慕容评真有火并慕容垂的勇气,慕容垂显然无法从容地离开前燕帝国。


在与慕容评争权夺利的过程中,慕容垂有两种策略。

第一种策略是:寻找机会一举击杀慕容评(皇叔祖一系代表人物)、慕容臧(皇弟一系代表人物)、可足浑太后,直接夺取中央政府的控制权,成为前燕的新任执政官;

第二种策略是:寻找一块可控的军政要地,与慕容评、慕容臧、可足浑太后分庭抗礼,再寻机打败他们。

第一种策略风险太大,所以慕容垂的首选是第二种策略。

慕容垂最初计划先割据东北,以东北为基地与慕容评争夺中央政府控制权。因为慕容评在史书中作为反面人物出现,而慕容垂在史书中则作为正面人物出现。所以在说到慕容垂的割据计划时,史书通常总是含糊其词的。

十一月,辛亥朔,垂请畋于大陆,因微服出鄴,将趋龙城。——《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四

史书上说,慕容垂最初的计划是逃到龙城躲避慕容评。可问题是:如果慕容评真打算除掉慕容垂,慕容垂就算跑到龙城又有什么用呢?因为龙城也是前燕帝国的领土。


慕容垂之所以会跑到龙城,显然是存着“割据东北,对抗中央”的心思。接下来的计划,可能就是以东北为根基,慢慢和中央政府抗衡。这并不是什么新鲜招数,早在慕容皝时代,他的弟弟慕容仁和慕容昭就有过“割据辽东,对抗中央”的举动。但慕容垂被自己的儿子慕容麟出卖,这个计划显然无法继续进行。

至邯郸,少子麟,素不为垂所爱,逃还告状,垂左右多亡叛。——《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四

慕容垂刚到范阳,慕容评派出的追兵就赶到了。虽然追兵并没有进攻慕容垂,但慕容垂知道自己分裂前燕帝国的计划已经败露,如果继续按原计划行事,就会让慕容评处处占据先机。

万般无奈之下,慕容垂只得再度潜回邺城。因为慕容垂在史书中是作为正面人物出现的,所以对于慕容垂潜回邺城的举动,史书也总是含糊其辞。

会日暮,令谓垂曰:“本欲保东都以自全,今事已泄,谋不及设。秦主方招延英杰,不如往归之。”垂曰:“今日之计,舍此安之!”乃散骑灭迹,傍南山复还鄴,隐于赵之显原陵。——《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四

此时,慕容垂的叛逃行为已经完全暴露,他已经失去了继续在前燕帝国为臣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慕容垂潜回邺城的目的应该是执行第二种策略,背水一战。只要能够寻机杀死慕容评等人,就可以打个翻身仗,一举控制中央政府,但这个计划最终被临时取消。


慕容垂之所以会临时取消这个计划,是因为他忽然发现:慕容评已做好了一系列应对措施。通过慕容麟的告密,慕容评已经知道了慕容垂试图分裂帝国的消息。但慕容评派人在范阳把慕容垂逼得不敢继续北上之后,就再也没有采取任何积极措施,这一切显然不正常。

当慕容垂潜回邺城之后,肯定会发现:整个邺城早已处于一种不设防的状态之中。以至慕容垂的儿子慕容令认为:现在动手,一定可以轻易杀掉慕容评,进而一举控制邺城。

世子令言于垂曰:“太傅忌贤疾能,构事以来,人尤忿恨。今鄴城之中,莫知尊处,如婴儿之思母,夷、夏同之。若顺众心,袭其无备,取之如指掌耳。事定之后,革弊简能,大匡朝政,以辅主上,安国存家,功之大者也。今日之便,诚不可失,愿给骑数人,足以办之。”——《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四

但慕容垂毕竟老到,在这种静悄悄的假象背后,他发现了无可抑制的杀机。所以慕容垂临时改变主意,取消了击杀慕容评控制中央政府的计划。

当时的邺城真是不设防状态吗?显然不可能。因为慕容垂和慕容楷已经发动了叛乱,打算北上分裂帝国,这是前燕帝国中央政府已经掌握的情报。现在这两人不知所踪,前燕帝国一定会处于一级战备状态。

虽然慕容评的追兵没有向慕容垂发起进攻,但不代表慕容评会对慕容垂放松警惕。在发现慕容垂叛乱之后,慕容评肯定会立刻监视、控制与慕容垂利益相关的人,防止他们勾结慕容垂在各地轻举妄动。

接下来就是查找慕容垂一行人的下落,防止他们搞突然袭击。但从慕容垂一行人进入邺城的过程来看,似乎顺利得有些异常。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慕容垂投降前秦,是走投无路的选择,绝不是步步退缩的结果。而从始到终,我们也看不到慕容评有任何试图火并慕容垂的举动。


总结一下:在慕容垂决定出逃龙城(分裂前燕帝国)的时候,他就已经成为了前燕帝国的叛徒。

如果慕容评真有火并慕容垂的勇气,慕容垂肯定是无路可逃的。从范阳返回邺城,再从邺城逃到燕秦边境,这是一段非常漫长的路程。如果慕容评以首席执政官的身份向全国发布通辑令,慕容垂一行人也许最终还能逃离前燕帝国,但注定是一步一个坎。

但慕容评并没有这样做,他只是步步设防,网开一面地让慕容垂逃出生天。

慕容评之所以会这么做,绝不是因为他有多善良,而是因为慕容垂刚刚挫败桓温,影响力如日中天,此时与慕容垂火并,慕容评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如果能不动刀兵地赶走慕容垂,岂不是更好?

在慕容垂出逃的事件中,慕容垂并没有受到什么迫害,只是他争权夺利失败的结果。但慕容垂出逃的影响却是极深的。

史书只是反复强调:慕容垂出逃,使得前燕帝国损失了一位优秀的统帅。可实际上,慕容垂出逃的政治影响,远胜于军事影响。

慕容垂是前燕帝国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如果他选择与前秦帝国合作,肯定会对前燕帝国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在前燕帝国,与慕容垂利益相关的豪门士族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他们都受到慕容垂的影响,弱化对前秦帝国的反抗情绪,那对于整个前燕帝国而言,都将是灭顶之灾。这也就是王猛打败慕容评之后,前燕帝国瞬间崩溃的重要原因。

慕容垂叛逃之后,以慕容评为首的前燕帝国执政阶层也开始大肆拉拢豪门士族,以期获得更多支持,但为时已晚。


这种政治影响有多大,我们做一番对比就知道了。

拓跋圭攻克邺城之后,后燕帝国有着广阔的纵深,所以后燕豪门士族退到龙城和广固,分别建立了北燕和南燕,继续高举前燕帝国的大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多数后燕的豪门士族不愿意与北魏帝国合作,所以他们建立流亡政权,选择继续对抗。

王猛攻克邺城之后,前燕帝国也有着广阔的纵深,东北(以龙城为中心)和山东(以广固为中心)依然控制在前燕帝国手中。但因为大多数前燕帝国的豪门士族都愿意与前秦帝国合作,所以前秦帝国的军队所到之处,几乎都是望风而降。

这也解释了符坚优待慕容垂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顺利统一北方。所谓地符坚与慕容垂惺惺相惜,那不过是个民间故事而已。


前秦帝国征服前燕帝国之后,前燕皇弟慕容冲一系依然可以与前燕皇叔慕容垂一系相提并论。在淝水之战后,慕容冲兄弟建立西燕,慕容垂建立后燕。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仅比较在前秦帝国的地位,那么慕容垂一系与慕容冲一系并没有本质区别,他们所起的作用也没有本质区别。

前秦帝国征服前燕帝国之后,前燕皇叔祖慕容评一系依然保持着足够的影响力。慕容垂一再请求符坚杀死慕容评,但符坚却处处保护慕容评。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符坚眼中,慕容冲、慕容评和慕容垂并没有本质区别,他们都只是前秦帝国统战工作中的代表人物罢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