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以后,从康熙皇帝开始,为何开始推行使用朝珠?



在各种清朝影视剧中,相信大家都看到了清朝官员或者后妃脖子里悬挂的朝珠。根据现有的清朝画像来看,在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时期,清朝还没有开始使用朝珠。但是从康熙皇帝开始,清朝的中高级官员和命妇们,以及王公贵族们,都开始使用朝珠。那么,朝珠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何从康熙皇帝在位时期,清朝开始流行朝珠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看一下什么是朝珠。朝珠是清朝朝服或者吉服上佩戴的珠串,与和尚使用的念珠非常相似。作为一个封建政权,与和尚们使用的佛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聊一聊清朝的发展历史,清朝的前身是后金政权,而后金政权是东北女真人建立的政权。在努尔哈赤时期,传统的萨满教还占据优势地位。

但是从皇太极在位时期开始,由于此时的后金政权已经控制了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各部。这些蒙古部落普遍信奉藏传佛教,随着双方交流的增多,皇太极等清朝高级贵族们也开始信奉藏传佛教。根据现有的记载:皇太极闲暇无事的时候,经常坐在榻上把玩佛珠。有的时候,还会把佛珠作为赏赐品,赏给那些比较亲近的重臣们。在这一阶段,佛珠仅仅是清朝部分高级贵族的喜好,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从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同时期的其他贵族画像来看,当时还没有佩戴佛珠的传统。



清朝入关以后,逐步确立了自己的统治。顺治皇帝的画像中,也没有配戴佛珠。但是,顺治皇帝母亲孝庄太后和皇后的画像上,却已经佩戴了佛珠。由此可见推测,在顺治皇帝在位时期,朝珠已经开始在清朝高层普及,但并没有形成严格的制度。孝庄太后和康熙皇帝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朝珠的普及、发展和完善。

朝珠与佛珠一样,由108颗珠子组成,寓意着12个月、24节气和72侯。每27个珠子串一颗佛头,总计4个佛头,寓意着一年四季。此外,在朝珠的两侧还有三串用于装饰的小珠。在朝珠的背后,则有一串长珠,寓意着“一元复始。”朝珠刚刚出现的时候,还没有各种硬性规定。各级官员佩戴什么材质的朝珠、什么等级的官员才能佩戴朝珠、朝廷命妇要不要佩戴朝珠等问题,出现了比较混乱的情况。



鉴于朝珠使用中的一系列混乱情况,清朝在《清会典》中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皇帝朝珠,谨按本朝定製,皇帝朝珠用东珠一百有八、佛头、纪念、背云大小坠珍宝杂饰各惟其宜,大典礼御之。皇太后、皇后朝服御朝珠三盘,东珠一,珊瑚二。皇子朝珠不得用东珠。”此外对于官员、贵族、命妇也进行了限制。按照规定:“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卫,公主、福晋以下,五品官命妇以上均得用。以杂宝及诸香为之”。

换而言之,那些知州、知县等五品以下的低级官员,没有资格使用朝珠,朝珠是中高级官员和家眷的标配。当然,有一些官员的品级不够,但在京城工作,而且岗位特殊。对于这些官员,清朝有明文规定:“礼部主事,太常寺博士、典簿、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鸣赞,光禄寺署正、署丞、典簿,国子监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除在坛庙执事及殿廷侍仪准用,其平时燕处及在公署,仍不得用。”



负责礼仪、教育等工作的低级官员,在重大场合可以佩戴,平时工作期间仍不准佩戴。朝珠并非什么时候都能够佩戴,按照朝廷的规定,只有穿朝服或者吉服的时候,才能佩戴朝珠。如果穿普通的常服,则不需要佩戴。不同等级的贵族和官员,使用不同材质的朝珠,否则就是僭越大罪。

最珍贵的材质是东珠,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能够使用。至于后妃、亲王、官员、命妇们,则使用珊瑚﹑翡翠﹑琥珀﹑蜜蜡等不同等级的材质。其实,清朝贵族和官员们并不喜欢佩戴朝珠。散朝回家以后,官员的第一反应就是摘掉朝珠。皇帝是最高统治者,经常需要参加各种大型活动,不同类型的活动配到不同的朝珠。例如乾隆皇帝,仅仅是比较出名的朝珠,就有蜜蜡朝珠、青石朝珠、东珠朝珠、红珊瑚朝珠、琥珀朝珠等20多个品类。



在清朝统治的中前期,当时还没有照片。人们只能通过画像,把自己的相貌流传下来。皇室成员、王公贵族、各级官员在画像的时候,一般都会穿朝服、挂朝珠,以显示自身的地位和威严。从康熙皇帝开始,清朝的历代皇帝、后妃、贵族、官员、命妇的画像中,都开始佩戴朝珠。朝珠在清朝统治时期,属于头一等的硬通货。

如果一个官宦豪门家道中落,后代们很有可能把祖宗的朝珠抵押在当铺。由于朝珠的材质真材实料,而且可以进行转卖,因此,成为官宦家庭临时应急的首选。到了清朝统治的末期,由于朝廷陷入了财政危机,清朝开始鼓励“捐官。”为了进一步开源,清朝逐步放开了对朝珠的约束。那些原本没有资格佩戴朝珠的低级官员们,只要向朝廷缴纳一定的费用,便能够得到破格佩戴朝珠的恩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