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看不懂三国,如今才知曹操、刘备、诸葛亮的厉害

​千里无鸡鸣


曹操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梦想会彻底破碎。

那年,他36岁。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留下一对孤儿寡母继承大汉帝国的江山,不过他也不担心,因为他给儿子留下了左右护法:

太监和外戚。

外戚叫何进,是何皇后的哥哥,身居大将军的高位,理论上手握天下兵马。而太监头目叫蹇硕,也有一支兵马:西园八校尉。

西园八校尉,是汉灵帝组建的皇帝亲军。

他一辈子贪财吝啬,为了存钱不惜把朝廷官职明码标价,20年来好不容易攒点钱,全部投入到这支军队中。

可汉灵帝依然拧不过天意。

尸骨还未凉透,他留下的左右护法就大肆火并,最终何进被杀,太监也暂时退出历史舞台。

西园军和洛阳军,都被西北军阀董卓收编。

平心而论,董卓是想好好做事的。曾经在“党锢之祸”中被雪藏的门阀士族们,他都大力提拔、重用。

出身“颍川荀氏”的荀爽,从一介平民到宰相高位,只用了93天。对了,他是曹操谋主荀彧的叔叔。

蔡文姬的老爸蔡邕,也被封侯。

“我对你们好,你们要好好回报我哦!”

士族门阀确实很热烈的回报董卓,不过不是用鲜花和掌声,而是用军队和刀剑。

仅仅在半年后。

“十八路诸侯”从东南西北出发,汇聚到士族领袖袁绍的大旗下,直扑洛阳而来。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

董卓不过是边塞武夫,凭什么和我们谈笑风生?

皇权没有护法,还不是个花架子?

旧秩序已经被董卓一锤子砸碎,我们正好借保卫皇帝的名义,正大光明的浑水摸鱼。

乱了、乱了,彻底乱了。

美人的最后一张遮羞布,被董卓和袁绍一把扯下,毫不在意裸露在外的光滑肌肤,而旁人只想一亲芳泽,过把瘾就死。

曹操的梦想做征西将军,可如今,征个屁。

曾经繁华、强盛的大汉帝国,如今成为尸骨遍野的人间地狱,曹操用乐府诗记录下这一切: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雄。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太惨了。

曹操的梦想破碎了,但一个新的梦想在心头升起:

“我要改变这一切。”

是的,他要把美人的衣服,一件件穿回去。



通货膨胀


社会秩序崩溃,是从金融崩溃开始的。

董卓在洛阳时,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货币超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洗劫市场,积累军费和财富。

他废除了分量足、样式美的硬通货五铢钱,把所有钱币都融化重铸,新货币是分量更轻、纯度更差的小钱。

钱更多了,但老百姓手中的钱却贬值了。

劣币驱逐良币,是市场做出的直接反映,再具体一点,就是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原本50钱一石米,现在要50万钱。

而老百姓的购买力却并没有增加,坑爹吧。

物价飞涨,也让董卓的财富大幅缩水。奶奶的,老子本来是要赚钱养兵的,现在看来也没赚到什么钱嘛。

反正有的是铜,全部拿来铸币呗。

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铸成12座金人,汉武帝的仙人承露台,如今也被董卓融化掉,铸币买粮食吃。

看上去钱更多了,可董卓更穷了。

市场上通货膨胀达到1万倍,有多少钱也经不起这么折腾......更重要的是,天下各地都在打仗,田地大半荒芜。

也就是说,天下遭遇了粮食危机。

乱世开启,所有的金银、珠宝、房产、土地都失去意义,只有能果腹的粮食才是硬通货。

而货币只有兑换成实物,才能产生价值,如果没有实物可以兑换,哪怕铜钱堆积如山,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董卓就坐在空中楼阁中,茫然无措。

既然货币是为了购买物资,那为什么不直接生产物资呢?

在董卓和其他人都没想明白的时候,曹操已经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他要实行屯田。


粮食才是刚需


如果要用两个字形容汉末诸侯,那只能是:

贫穷。

董卓官居相国,占据了朝廷的有利位置,但是有钱没地方花,可谓穷的只剩下钱了。

袁绍的军队有时需要上山采野枣吃。

袁术就更惨了,士兵们饿的两眼发晕,只好挽起裤腿下河摸鱼、抓河蚌。幸亏他的地盘在南方。

于是,曹操决定开展“大生产”运动。

既然“千里无鸡鸣”,那就是有很多无主荒地对不对?公元196年,曹老板把许昌附近的荒地全部充公,成立国有农场。

然后让军队和流民耕种。

这些土地的产权属于朝廷,农具和耕牛也由朝廷提供,你只要空手来卖力气就好,年底的收成四六分。

朝廷六成,耕种者四成。

乍一看好像农民吃亏了,但在乱世能吃一口饭都不容易,何况现在能吃饱,还可持续生产......士兵和农民都感激涕零好吗?

当年底,曹老板的账户上就多了百万石粮食。

而袁绍、袁术等难兄难弟们,依然生活在打猎采野果的原始社会。曹老板的食堂中有香喷喷的米饭,他们还在争抢一条鱼、一把枣......

“米饭好好吃啊,嗝。”

“别抢,这条鱼是我的,哎、哎。”

后勤决定成败,谁能建立稳定的财政系统,谁就获得了胜利的先机。

但曹操的屯田制,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之前聊过,大汉帝国之所以走向末路,是因为大部分基层养分,都被中间的门阀士族截留了。包括土地、税收、人才、兵员......

中间商赚了差价,买家和卖家都亏本。

可乱世开启后,一部分门阀士族被乱兵、土匪、军阀用暴力扫除了,于是,朝廷和基层有了直接沟通的可能。

曹操的屯田制,就是上下沟通的天梯。

无主荒地充公,朝廷手中有了固定的资产,招募流民耕种,就有了稳定的税收,把流民武装起来就是源源不断地士兵。

土地、税收、兵员,朝廷都有了。

在汉帝国一片阴暗的世界中,乱世飓风冲破云层,而曹操敏锐的捕捉到一丝契机,把云层的裂缝扩大再扩大,最终让阳光重新普照大地。

他是盗火者。

他要在旧秩序的废墟上,建立新秩序。

等等,刚才好像漏掉了“人才”的选项,对吧?

别急,大戏马上开始。


人才从哪里来?


三国是一座耀眼的舞台,有资格上台展示曼妙舞姿的,只有门阀士族,比如袁绍、袁术、曹操、荀彧、诸葛亮......

而低一级的土豪,只能做端茶倒水的服务生。

比如许褚、马超。

所谓“人才”,都出自这群人。

三国看似乱哄哄,其实有一条主线:各种争霸、政变、战争,都是门阀士族为了争夺统治权。

正方以袁绍、司马懿为首,实力雄厚。

反方只有几个人:曹操、刘备、诸葛亮。

“人才”们都混迹于其间,为了自己的利益上演着忠义、背叛和倔强。

他们中可能有背叛阶层的个人,但绝没有背叛利益的阶层。

荀彧,曹操的第一人才。

29岁时,他去袁绍家里做客,一杯酒过后就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个人啊,不中。”

荀彧转身就南下,投奔了尚未发迹得曹操。

他们都看到了时代的弊病,也都找到了治病的良方,就是在士族门阀的夹缝中积蓄力量。

那些年,他们手拉手走过无数风风雨雨。

曹操杀名士边让后,兖州士族觉得:老曹不是自己人,赶紧滚蛋吧。他们迎接吕布入住兖州,只有荀彧保住3个县,等待曹操回归。

官渡之战,整个朝廷都希望袁绍胜利,只有如此,自己的前路才光明。那时只有荀彧、郭嘉告诉他:你能赢,加油。

后来,他们给朝廷的手术快成功了。

可荀彧蓦然回头:没有士族的汉朝,早已不是当年的汉朝。可只有士族的汉朝,又何必一定是汉朝?

这是荀彧的伤心处,也是曹操的绝望时。

门阀士族没有成长起来时,时代属于汉朝。

门阀士族早已发育壮大后,时代属于晋朝。

只有中间的成长道路,才属于三国。

而原本可以把这个过程省略的人,是袁绍。司马懿的位置,原本是上天留给袁绍的。

可官渡之战,打乱了历史的进程。


袁绍和曹操的选择


人的一生中,看似有很多选择,可是现实往往很无奈,在众多选择面前,人往往是没有选择余地的。

袁绍,从来没有选择的余地。

他出生于“汝南袁氏”,是一个“四世三公”的家族。三公是汉朝的文官之首,相当于四代人都当过宰相。

做三公的只有四个人,可顺延向下,却有无数家族子弟在野蛮生长,三公、刺史、太守、将军......袁家铺开一张巨大的网络。

而这张网络永远在无边际的蔓延。

族人的妻子、小舅子、老师、同学、下属......还有这些人的关系,所谓“门生故吏遍天下”就是如此。

在汉末三国,袁绍就是家族的领军人物。

至于袁术,更大程度是自嗨。

袁绍是“汝南袁氏”的领军人物,那么也就是天下门阀的代言人,明白了这一点,也就能看清楚很多东西:

他能轻松夺取冀州,又能很轻易的坐稳,并且不像曹操一样有很多叛乱,因为大家都认他做大哥,众望所归是也。

他明知道屯田好,但就是不能搞。

一旦搞屯田,就违背了基本盘的利益,挖自己墙脚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干的。

官渡之战时,曹操阵营都在给他写信示好。

在他们看来,袁绍同志才是阶级兄弟,人家南下中原是来解放自己的。帮曹操,开什么国际玩笑?

袁绍,他代表了门阀士族的利益和希望。

而曹操,也同样没有选择。

虽然他的家族也很有钱、很多人做官,但是在袁绍之类的士族看来,曹操不过是暴发户、土包子、阉宦遗丑。

在那年头,如果不是祖上读书做官,并且历经几代积累,是不可能进入上层主流社会的。

除了袁绍,司马懿是温县司马氏,荀彧是颍川荀氏,陈群是颍川陈氏......门阀士族的名单中,唯独没有“谯县曹氏”的一席之地。

在现实和理想的碾压下,曹操只能代表寒门。

于是,他一生都在和时代抗争:

搞屯田,摆脱士族制约,独立发展财政体系,建立只属于朝廷的兵员。

打压豪门,生死对头没什么说的。

求贤才,曹操一生三次发布求贤令,大张旗鼓的说不看背景只看能力,为的就是从没有背景的寒门中发现人才。

袁绍和曹操,一个顺势一个逆取。

官渡之战,其实是两条路线的斗争。

如果袁绍赢了,那么西晋就会提前60年建立,豪门的狂欢盛宴不必再等那么多年。

如果曹操赢了,西汉式二元制帝国则有希望。

但他最终没有成功,甚至连魏国都被司马懿夺走,到头来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原因在于曹丕。


豪门的旗帜在三国飘扬


曹操一生征战打天下,可以用智谋、实力和时代、豪门对抗,最终依然没有彻底胜利。

一无所有的曹丕,有什么资格挑战?

他只能妥协。

曹操去世后,曹丕登上魏王宝座,当时的局面很尴尬。

如果继续效忠汉朝,则名不正言不顺。都加九锡了,还说想做忠臣,蒙特么谁呢?

曹操可以说是为了汉朝不得已,曹丕不行。

如果想更进一步当皇帝,士族不答应。当魏王时就欺负人家,当了皇帝不反天啦?

留一个汉朝皇帝,就是给自己留一个希望。

就在曹丕不知路在何方时,陈群带着《关于九品中正制的方案》来了,只用了一盏茶时间,两人一拍即合。

半年后,士族得到利益保证,曹丕得到皇位。

九品中正制,是专门为士族定制的。

这项制度根据家世、学业、品德把人才分成9等,综合得分高就等级高,而等级决定了做官的起点和终点。

高等级人才,终生都不会做小官。

低等级人才,终生都不能当大官。

而最重要的考量标准,就是家世。呵呵,寒门子弟有什么家世,所以在九品中正之下,寒门永远是寒门,豪门永远是豪门。

曹丕登上皇位,也葬送了曹操的江山。

曹操能成大事业,是打击豪门、扶持寒门,一方面积攒了庞大的基本盘,一方面给与寒门希望。

这才是曹氏的魏国。

一旦把曹操的路线放弃,那么曹丕和袁绍有什么不同?既然如此,门阀士族又何必死忠于曹家呢?

何不选一个自己人?

几十年后,袁绍未尽的事业,将由司马懿继承。

魏国,也被门阀士族抛弃在垃圾桶中,只是不知道属于干垃圾、湿垃圾?

这是曹操的悲凉和宿命,可历史却回到正常的轨道,奔流向前。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后的魏国,已经向完全的士族社会迈进,他们决定向蜀、吴的阶级兄弟们伸出援手。

让豪门的旗帜在三国飘扬吧。


诸葛亮的尴尬


和曹操一样,刘备的蜀国也在打压士族。

公元214年,刘璋走出成都,刘备则带着兄弟们拎包入住,7年后,他登上皇位,终于实现了多年梦想。

此时的蜀汉,有三股势力。

追随刘备入蜀的荆州人,是蜀汉的一等公民。

刘璋老爸入主益州时,从外地带来一批人,统治益州30多年,如今成为失败者,他们是东州人。

最失落的是益州本土士族,几十年来,两拨人割据称王,他们都是被打压的对象。

刘备的对策是,重用人数少而无根基的荆州人,打压盘根错节的东州人和益州人。

诸葛亮,也是走的这条路。

可夺人饭碗犹如杀人父母,其他两派是永远不可能满足的,除非出让利益转型成晋国,但这是不可能的。

诸葛亮的答案是:严刑峻法、以身作则。

只有做到执法如山、令行禁止,才能让大家都心服口服,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不让别人抓住把柄,带领荆州人向理想前进。

东州人是外来户,时间一长,不是被同化就是没落。

可益州人是地头蛇,不仅不能参与到蜀汉的建设中,还要被打压、充当三等公平,凭什么,宝宝心里苦啊。

比如经济。

刘禅投降时,蜀汉只有94万人口,却有10万军队、4万官吏。基础薄弱,再加上诸葛亮屡次北伐,可以想象人民生活有多惨。

重点压榨的,就是益州士族。

比如法律。

益州士族并没有参与政权建设,也就没有制定法律的权力,而荆州人制定的法律倒有不少是针对他们的。

如果是你,会怎么想?

估计益州士族每天都在想:“来自北方的王师啊,快来解放我们吧,只要你们来,我带路!”

诸葛亮去世后,荆州人逐渐凋零,刘禅和姜维也不过是维持罢了。

公元263年,邓艾自阴平小道直扑成都。

刘禅没有反抗,带着太子、诸王、大臣出城投降,他懂自己的国家:“举国尽是带路党,蜀国没希望了。”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孙权的妥协


曹操、刘备、诸葛亮是轰轰烈烈之后失败,犹如绚丽的烟花,用一瞬间闪耀照耀世界。

孙权则是放弃治疗。

在孙坚、孙策时代,东吴的士族并不欢迎他们。寒门嘛、武夫嘛、不是自己人嘛,我们非暴力不合作,看你能怎么样?

怎么样?老子会杀人。

小霸王孙策带着孙坚旧部程普、黄盖......和自己的亲信周瑜、太史慈等人,在江东杀的人头滚滚,终于打下江东六郡。

可是孙策坐不稳,自己也被刺客暗杀。

因为江东的统治者没有一个是江东本土人,你小霸王再牛逼、混的再好,和我们有半毛钱关系?

这是刘备、诸葛亮以后将要走过的路。

所以我们会看到:赤壁之战前夕,东吴所有人都要投降。他们不喜欢曹操,但更不愿意为孙权卖命,不值得。

投降曹操起码有官做,跟着孙权要丢命。

那时候,劝孙权死战到底的是谁呢?安徽周瑜、安徽鲁肃、山东太史慈,都是外来的既得利益者。

幸亏,赤壁之战打赢了,从此以后孙权也学乖了,开始着手转型。

大量江东士族被提拔重用,旧部亲信被排斥。

比如陆逊,从周瑜、鲁肃、吕蒙手中接过大都督职位,统领吴国的军事20多年,最终官至丞相。

比如顾雍,做了19年丞相。

江东名门中最高贵的是“顾、陆、朱、张”四姓,陆逊和顾雍就分别占据了军政大权。

从此以后,吴国已经丧失理想。

它走的甚至比西晋还要远,直接进入“王与马共天下”的东晋时代,这样的国家还谈什么活力呢。

直至吴国灭亡,陆逊家族依然有数万私兵。

注意,是私兵......不属于国家编制,而是家族的私人军队,还有数万。陆家如此,其他家族可知。

这样的国家结构,再加上人口少、经济不发达,一旦“王睿楼船下益州”,只能“金陵王气黯然收”了。

话说回来,吴国的带路党不多。

他们和吴国结合的更加紧密,也就没有必要等待王师解救,晋军反而是他们的敌人。

正因为没有带路,江东士族做为失败者,在西晋始终是二等公民。

不知道,他们是否后悔过?


历史的进程


总有人说:一切问题都是经济问题。

我不太认同。

商鞅变法,为中华第一帝国夯实了地基。

他废除了三皇五帝以来的分封制、公田制,设立了军功授爵、开垦荒地等法令,打通了经济流通和个人上升渠道。

也就是说:

抽掉贵族阶层,实现国家、人民二元制。

在这个地基之上,才有了以后的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大一统等配套设施。

再到汉武帝给与民族、国家无敌的自信气质,和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这座帝国豪华大厦才构建完成。

这个过程,整整用了200年。

远远不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刘邦七年立国、汉武帝北伐匈奴等单一事件,他们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环,连起来才是帝国兴亡背后的密码。

无数英雄和战争背后,是社会秩序的确立。

社会秩序在刚建立时,总是充满勃勃生机,有顽强的斗志和生命力,这也是秦汉帝国强盛的根本所在。

经过数百年之后,秩序在逐渐崩溃。

这个趋势从东汉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宋齐梁陈等继承者的延续,逐渐丧失生机,在隋文帝灭陈时,彻底被埋葬。



而曹操、刘备、诸葛亮的事业,是阻止旧秩序崩溃,然后通过改造、修补,最终再回到秦皇汉武时期。

从这个角度看,他们才是螳臂当车的人。

而袁绍、司马懿代表的门阀士族,才是历史进程中的主流,他们不过是顺应时代潮流罢了。

门阀士族的产生,是社会秩序在运行中,重新产生了食利的中间层,这个食利阶层重新定义了帝国制度、社会关系、经济体系。

东汉、三国的皇权软弱、收税艰难、人才危机,表面上看是经济问题,像曹操一样屯田就好了嘛。

可归根结底,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不解决门阀士族,屯田也是给人做嫁衣裳。

回到故事的开始,门阀士族是如何产生的呢?

汉武帝为了选拔人才,专门设立了“察举制”,从此开启潘多拉魔盒,为什么不直接开科举呢?

西汉没有印刷术、没有纸......也就没有书籍。知识传播依然靠竹简和口授,别看人口多,但读过书的人压根没几个。

开科取士,取谁呢?

没有大规模的知识传播,科举的灵感从哪来?

直到宋朝,因为书籍的大规模传播,寒门通过读书科举来提升阶层,才真正得到实现。

此后千年,再也没有门阀士族产生,也没有数百年的分裂。

经济问题是表象,往下挖是政治社会问题。

最根本的,却是科技问题。

只有科学技术,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