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更是忠烈名臣

颜真卿

颜真卿

颜真卿三岁丧父,由母亲殷夫人亲自教育。长大后学问渊博,擅长写文章,对母亲殷夫人非常孝顺。 唐朝开元九年(721年),颜真卿随殷夫人南下,寄居苏州外祖父家。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中进士甲科。 开元二十四年,经吏部诠选,任校书郎。

“御史雨”

开元年间,颜真卿升任监察御史。去外地巡视时,他在五原县审理清楚一件疑案,当时本来大早,案子审清楚后就下了场大雨,当地人把那雨称为“御史雨”。颜真卿执法严明,弹劾违法官员无所畏惧,尤其是颜真卿性格耿直、刚直不阿,这也为他日后的生涯埋下了隐患。

安禄山叛乱

平原郡属安禄山辖区,颜真卿任职时安禄山谋反的迹象已显露。颜真卿借连日阴雨、城墙倒塌,下令加固城墙、挖掘壕沟,选拔士兵,做好抵抗准备。为了麻痹敌人,他成天和人一起喝酒,安禄山以为他一介书生,没有对他产生疑心。安禄山叛乱时,河朔一带除了平原全部都沦陷。当初唐玄宗听到奏报后叹气说:“河北地区有24个都,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颜真卿派人向唐玄宗报安禄山叛乱的消息,唐玄宗见到颜真卿的奏报后很高兴。

叛军攻破洛阳派段子光把李憕[chéng]、卢奕、蒋清的首级拿到河北各郡传示,恐吓他们。段子光到平原后,颜真卿故意说:“这些首级不是他们的。”于是杀掉段子光,把李憕等人的首级藏起来。后来用草扎成三人的身体,把首级放在上面安葬。颜真卿坚持抵抗,一直到唐军收复河北。后来河北再次沦陷,史思明围攻饶阳,派游军截断了平原郡的救兵,颜真卿认为敌人士气高涨,不能硬拼,就放弃了平原,来到凤翔朝见肃宗被任命为御史大夫。他坚持原则,弹核不合格的官员,维护朝廷纲纪。颜真卿的耿介得罪了不少人。宰相元载道德败坏,对颜真卿恨得咬牙切齿。颜真卿主持祭祀太庙时,反映祭祀的器物不整洁,元载就诬陷诽谤,把他贬到陕州任别驾。

战乱再起时,忠臣才会被重新惦记

元载被处死,颜真卿被任命为刑部尚书。颜真卿因刚正而得罪宰相杨炎、卢杞等,官职被一再贬低,卢杞还准备把他排挤出京都。颜真卿告诉卢杞说:“你先父卢中丞(指卢奕)的头颅送到平原郡,脸上满是血,我不忍心用衣服擦,亲自用舌头舔净,您忍心不容我吗?”卢杞表面惊惶地下拜,但内心却恨之入骨,想方设法陷害他。李希烈发动叛乱,攻下汝州,卢杞上书建议派颜真卿去劝说李希烈,皇帝居然同意了这个请求。消息传出后,满朝文武大惊失色,李勉认为朝廷会因此失去一个元老,是耻辱。他秘密上表请求皇帝收回成命但没有成功。颜真卿经过河南时,河南尹鉴于李希烈造反的迹象已经很明显,劝他不要去送死。颜真卿说:“君命不能违背。”他见到李希烈后,被其养子拔刀团团围住,将领们也破口大骂,但颜真卿仍然不动声色地将圣旨宣读完毕。李希烈一向敬重颜真卿,把那些人骂了下去,才让颜真卿回到宾馆。李希烈逼颜真卿上书为自己辩解,颜真卿不答应。李希烈就骗颜真卿的侄子和手下,让他们向朝廷请求为自己平反,但皇帝没有理睬。颜真卿每次给子侄写信时教导他们要好好为朝廷效力,守护好家庙。李希烈派人劝说,颜真卿说:“你受国家栽培,却不好好报效朝廷。只恨我手里没有刀,如果有刀的话早把你宰了,还用得着你来劝说?”李希烈举行宴会,把颜真卿也找来,他让表演节目的怜人演唱辱骂朝廷的话,颜真卿大怒“你是朝廷的臣子,怎么能这么做!” 李希烈面子下不来,当时有人对李希烈说:“早就听说颜太师声史望高,大人您想称帝,要找个宰相谁能比得上颜太师?”颜真卿痛骂:“你们听说过颜常山吗?他是我的哥哥,当年安禄山叛乱时,他第一个起来反抗,骂贼不绝,不屈而死。我快80岁了,坚守节操不惧死。难道还怕你们胁迫我吗?”

李希烈在院中挖了个大坑,扬言要活埋颜真卿,但颜真卿并没有被吓倒。李希烈称帝后,朝廷的军队逐渐占据了优势,李希烈怕形势发生变化,派人在颜真卿院子里堆满柴草,点燃后对他说:“你今天不投降的话,就把你活活烧死!”颜真卿二话不说,站起来就向烈火扑去,叛贼们赶紧把他拉住。李希烈见颜真卿不可能投降,就派人去杀颜真卿。使者对颜真卿说圣旨赐你死。颜真卿问道:“我没有能完成使命,罪该万死,只是想问您哪天从长安出发的?”那人说:“我是大梁来的(李希烈定都大梁)” 颜真卿大怒,站起来骂道:“原来是叛贼派来的,还敢称圣旨。最后颜真卿被勒死,享年76岁,唐朝三军将士听到这个噩耗后都痛哭流涕。

颜真卿书法

书法成就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fǔ)、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颜真卿传世作品以碑刻最多,楷书有《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坛记》、《东方朔画像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等,行书有《争座位稿》,书迹有《自书告身》、《祭侄季明文稿》。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甫),文至于韩退之(愈),书至于颜鲁公(真卿),画至于吴道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