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抗击打的人,刚挺住刘备的讨伐,又抗住了曹丕的进攻

吴魏联盟:

​刘备称帝后为了给关羽报仇,对东吴发起夷陵之战,结果惨遭失败,不过在这场大战之前,孙权对刘备的进攻是很担心的,他对战胜刘备是信心不足的,所以,在战前孙权派人出使曹魏,表示东吴愿意向曹丕称臣,并向其上书说将出兵迎击刘备,曹丕封孙权位吴王,并作《报吴王孙权书》表示支持其迎击刘备。但双方此举显然是互相利用的暂时联盟,曹丕的算盘是,刘备、孙权相争必有一败,如果孙权败,曹魏将在适当时机以保护东吴为名出兵,争夺利益;如果刘备败,曹魏也可以向孙权争取好处。孙权的算盘自然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同时谋求曹魏给予其一定的支持。

吴魏联盟破裂:

​由于曹丕和孙权目的各有不同,所以二人的联盟自然是不牢靠的,当刘备的威胁在夷陵之战后基本解除时,孙权及其部将对向曹丕称臣不再有现实需要,所以,开始不再重视和曹魏的联盟。后来曹丕为了试探孙权称臣的诚意,两次派人向孙权提出送其长子孙登到洛阳当人质的要求,却都遭到孙权拒绝,曹丕对孙权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做法相当不满,遂决定出兵伐吴惩罚孙权的出尔反尔。孙权虽多次想与曹丕讲和,曹丕却不同意,孙权索性宣告脱离和曹魏的臣属关系。至此,吴魏联盟宣告破裂。

曹丕伐吴,孙权防御:

​222年,曹丕兵分三路开始伐吴:第一路(东路)由征东大将军曹休率领的张辽、臧霸、王凌、贾逵等组成;第二路(中路)由大司马曹仁率领的曹泰、常雕、王双、诸葛虔、蒋济等组成;第三路(西路)则由上军大将军曹真率领的夏侯尚、张郃、徐晃、文聘、辛毗组成。曹丕自己则亲临宛城指挥。

​孙权这方面也做了积极的应对,其实在夷陵之战刚结束时,孙权就对曹魏有所防备,他派朱然、徐盛、骆统、韩当、潘璋的将领及时回防曹魏。听说曹丕派三路大军伐吴后,孙权第一路派吕范督徐盛、全琮、孙韶等赴洞口抵御曹休军的进攻;第二路派诸葛瑾、潘璋、杨粲率军支援守卫江陵的朱然,抵御曹真大军;第三路则派朱桓率骆统、严圭镇守濡须,抵御曹仁。孙权做完防御准备后仍然修书给曹丕,向其求和,可被曹丕拒绝。

曹丕南征的结果:

​魏吴这场大战持续将近一年,最后以魏国无功而返而告终。主要战争发生了三场:第一战是江陵之战。由曹魏上军大将军曹真、左将军张郃、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人对阵吴国的孙盛、诸葛瑾、朱然等人。期间,魏军虽有小胜,但最终由于江水暴涨,魏军又发生瘟疫,曹丕无奈令曹真等退兵。第二战是濡须之战。由曹魏大司马曹仁及儿子曹泰、将军常雕、诸葛虔、王双、蒋济等人,对战吴国的朱桓等人,此战中,朱桓爆发神威,斩杀常雕,生擒王双,溺死魏军及被其杀者千余人,最终曹仁也被迫撤军。第三战是蕲春之战。吴将贺齐率领糜芳、刘邵攻下魏国的蕲春,打败了叛变到魏国的晋宗。

孙权这次抵御住曹丕的南征,也是可圈可点的,要知道这次东吴是在刚刚挺住刘备进攻的情况下,紧接着又独立抗住了曹魏的大举进攻,虽然军队士气没问题,但是打仗打的是钱粮。东吴能连续抗住蜀魏的进攻,说明其积累还是比较充足的。

​值得一说的是,曹魏此次南征孙权失败后,直接或间接损失了好几员魏国老将,此后的几年间,原来曹操手下的大将几乎凋零殆尽。在战争进行中,张辽病死于军中,曹仁也在撤军不久后病逝,三年后夏侯尚病逝,接着徐晃、曹休、臧霸、文聘、曹真基本是一年去世一位,最后仅存的硕果只有张郃、蒋济和王凌等几位,这也是后来司马懿逐渐凸显出来的原因。

参考资料:《三国志》《魏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