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奸吴三桂跳来跳去,最终是怎么把自己跳死了的?

我们先来还原一下康熙皇帝平定三藩的始未吧!

撤藩风波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二月,尚可喜因为自己年纪已大,上书康熙皇帝将自己的王位转封给自己的儿子尚之信,而自己则回辽东养老!康熙皇帝将尚可喜的这份上书交给吏部和的大臣商议,大臣们认为尚可喜还活着不应该将自己的王爵转移给自己的儿子!康熙皇帝接受了吏部大臣的意见,下诏给尚可喜让他“带藩北撤”三藩皆在南地封王,如今皇帝突然下令让尚可喜北上承藩,其用意是十分明显的。这引起了吴三桂和耿精忠的警惕。他们怀疑朝廷已有撤藩之念,于当年7月3日,9日分别上书请求撤藩,实际上是借此来探视朝廷的真正意图!

康熙皇帝在收到这两份书章之后,甚至他们的真实意图,他马上召开庭议,让大臣们商量关干撤藩的问题如何解决。当时大臣们商议,耿精忠可以撤,但是对于实力最强的吴三桂却犹豫不决,大学士索额图认为,如果贸然撤藩,可能会激起他的反叛,建议让吴昌贵继续留守云南,静观其变。康熙帝认为,吴三桂蓄谋已久,早晚都是要反的,与其静观其变不如先发制人,他既然上了撤藩的折子,不如,就以此为契机同意撤藩,看他作何反应。

烽火西起

撤藩旨意一下,吴三桂就明白了朝廷的意思。他于当年11月21日伤害了云南巡抚朱国志等,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改国号为周,年后改元,宣布恢复汉制,留发易服,公开举起反清大旗,同时给尚可喜,耿精忠以及他在各省各地的老部下发“讨请檄文”,吴三桂就不纷纷响应,战火从此西边起。

得知吴三桂反叛之后,康熙皇帝震怒,问大臣们该如何应对,有的大臣主张安抚,反对派兵征讨。有的大臣主张恢复吴三桂的地位,将前日主张撤藩的人全部正法示好吴三桂。康熙帝拒绝了这些建议,并对大臣们说:“三藩日炽,不可不撤。”随即进行全面的军事部署,派遣大军进行围剿,同时囚禁吴三桂的儿子吴应雄及其家属,并于康熙13年正月下诏削除吴三桂的王位,向天下历数吴三桂的罪状,表示了评判的坚定决心。

康熙13年吴三桂率领主力大军,出贵州,进军四川,占据湖南,广西,陈兵长江南岸。兵锋不可阻挡。看到吴三桂反清之势如破竹,定南王孔有德的孙女婿孙延龄与靖南王耿精忠也先后举起反旗,相继攻陷广西,福建。东南一片混乱。吴三桂的总兵官,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得到吴三桂的出现之后,左右摇摆,举棋不定。后来吴三桂有多次来信,威逼利诱,再加上他看见东南形势一片“明朗”,在权衡之后决定兴兵造反,攻陷兰州,杀死了清朝精略大臣莫洛,西北形势一片紧张!

除此之外,吴三桂散落在大厅各地的将领,极其挡雨,受吴三桂反清复明口号的影响和蛊惑,纷纷响应并招揽对清朝统治不满的汉族地主贵族和汉族的文人学士,一时间东南西北,反清之声此起彼伏,沸反盈天!

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吴三桂攻云南,占贵州,据四川,陷湖南,技湖北,领福建,已经占了大清东南的半壁江山,东南西北风,火四起,中原动摇!刚刚建立不久的大清政权岌岌可危。

吴三桂由攻转守的原因

1、吴三桂起兵震撼人心的作用在递减,清兵对吴三桂军的恐惧心理逐渐在消失。

2、康熙帝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失利后,有了足够时间组织精锐清军进行反击。

3、吴三桂为了让儿子吴应熊活命,下令原本进展顺利的各路军暂停进攻,给了康熙帝准备反击的时间和空间。吴应熊的死,对于吴三桂是一个巨大打击。

4、尚之信、耿精忠、王辅臣等盟友投降清军,造成吴三桂军势单力孤。

总之,吴三桂死后,吴三桂军就陷入内部争斗,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太年轻,无力震慑朝局,这是吴三桂的周被灭的主要原因。如果吴应熊不死,吴三桂心情没有那么郁郁,也许可以多活几年,即便死了,吴应熊的威望应该可以震慑住朝局。

只要吴三桂军不内讧,清军想要攻入云、贵、蜀,没有那么轻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