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为什么胆敢孤军进京搞复辟?

“张勋复辟”(1917年7月1日至7月12日)这一段历史事件广为人知,我们在中学的历史教材上也都学过。

问题是,在一代枭雄袁世凯搞帝制都失败的情况下,张勋为什么胆敢带不足5000人的辫子军进京复辟帝制?

仅靠他自己对清皇室的忠诚和个人野心,没有外在的撑持,很难做起来。久历行伍的人,不会不考虑胜败的。

那么,谁给了他信心和勇气?其中有什么隐情?这得从他的“盟主”地位说起。

一、盟主

1916年9月,身为长江巡阅使兼安徽督军的张勋召集各省军阀的代表在徐州开了一次会,会议宣布成立“督军团”,声称“防止暴乱分子私揽政权”。此举意味着地方军阀公然结盟,而“盟主”,自然由张勋担任。

张勋。

“督军团”所干的事,就是干预北洋中央的政治,比如要求驱逐张耀曾、唐绍仪出内阁,要求解散国会,要求改组总统府等等。

1917年春,大总统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就要不要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发生争执,矛盾很尖锐,黎元洪一气之下免了段祺瑞的职务。

这时候,“盟主”张勋就要插一杠子。是年5月下旬,他在徐州召集地方军阀及军阀代表开会,段祺瑞派出亲信徐树铮参加。会上众人达成一致:解散国会、驱逐黎元洪。

会议期间,张勋趁机抛出了自己的“小心思”:推倒现政府之后,不如拥戴溥仪复辟帝制。

进入民国之后,张勋对前清始终抱有一种愚忠,对恢复溥仪帝位念念不忘,他本人以及所部定武军官兵,都保留着大辫子。他打算借“黎段之争”的时机,率兵进京,实现夙愿。

段祺瑞。

段祺瑞和徐树铮的小算盘也是打得啪啪响,他们觉得张勋是一枚可以利用的棋子,借张勋之力驱逐黎元洪,再以共和之名打倒他,而后恢复段的总理之位。

于是,徐树铮暗中怂恿与会者支持张勋搞复辟。最终,张勋得到了各路军阀肯定的答复。

张勋乐不可支,既然得到了皖系实力派和地方军阀的一致支持,那就干吧!搞复辟的信心和胆量,由此溢满胸中。遂于6月初率辫子军4300人,以“奉命调停国是”为由进京。

他带着小妾、孩子,从徐州出发,屁颠儿屁颠儿北上,完全没有洞察到他正被老谋深算的段祺瑞玩弄于股掌之上。

北京街头的辫子军。

初到北京,张勋就行动起来,胁迫黎元洪立即解散国会。黎元洪既缺乏政治手腕,更没有军事后盾,只能如其所请。

张勋以为解散了国会,他就控制了北洋政权的局面,接着与康有为、雷震春、张镇芳等人密议复辟计划。

他太沉醉于让溥仪重新掌控天下了,以至于忽视了政局的微妙变化:主张段祺瑞复职的呼声已经响起。

二、复辟

7月1日晨,张勋、康有为进入紫禁城,恭请溥仪复位。12岁的溥仪则下诏,宣布“临朝听政,收回大权,与民更始”。

张勋很直白地告诉溥仪:“隆裕皇太后不忍为了一姓的尊荣,让万姓遭殃,才下诏办了共和。谁知办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

也就是说,中国只能实行帝制,不能实行共和。不得不说,他心中坐着一位根深蒂固的皇帝。

北京街头挂起了黄龙旗。

当天,再度登基的溥仪迫不及待地连发9道“圣旨”,比如特设内阁议政大臣、授各部尚书、任命各省的总督巡抚等等。尤其滑稽的是,他还封被赶下台的黎元洪为“一等公”,不知道黎作何感想?

尽管张勋和溥仪搞得轰轰烈烈、风生水起,但改变不了这是一场闹剧的事实。

首先,复辟队伍里的重要人物各怀鬼胎,为了争权夺利矛盾重重。

张勋禁止亲贵干政,这引起那帮王公的激愤。恭亲王溥伟因为没接到参与复辟大业的通知,特意从天津跑到北京,质问张勋并指斥其专擅之罪。

哪知张勋毫不示弱,对其反唇相讥。二人你一句我一句大吵起来,惹得张勋火气,起身扇了溥伟几个耳光。此事成为一时笑谈。

康有为满心欢喜地跑到紫禁城,本想捞个有身份有地位的大臣职位,最后竟然只得了个弼德院副院长的闲散官职。

为什么呢?瑾太妃嫌弃他辫子短,还没有胡子。这可急坏了康先生,他派人到处买生须药水,每天涂抹十几次。可惜,没等胡子长长,复辟闹剧就剧终了。

辫子军在皇城内的营地。

其次,复辟没有民意基础。

民国初年虽然乱局不少,但百姓还是接受了共和观念,逐渐抛弃了帝制思想。广大市民在胁迫之下挂上了黄龙旗,戴上了假辫子,但他们根本不认为这次复辟能成功。

北京街头的报童在兜售“宣统上谕”的号外时,叫道:“六个子儿买古董咧!这玩意儿过不了几天就变古董,六个大铜子儿买件古董可不贵咧!”这种声音反映了普遍的舆情。

眼看着张勋倒行逆施搞复辟,大总统黎元洪逃到了外国使馆,已经达到目的的段祺瑞要出手了。他在天津组织讨逆军,于4日发表檄文,痛斥张勋破坏民国,宣布起兵讨伐。

三、逃散

7月5日,讨逆战事打响。复辟原本就没有任何民意基础,张勋带来的军队又势单力孤,因此炮声一响,辫子军瞬间溃败。一星期后,帝制再度取消,张勋成了通缉犯,逃往荷兰使馆。

讨逆军围攻辫子军。

14日,段祺瑞从天津到北京,继续做总理,获得了“再造共和”的美誉,地位比以前更加稳固。黎元洪自知无法与军阀抗衡,发表通电,“息影家园,不问政治”。

溥仪那边,则是乖乖地退位,他看到“磕头的不来了,‘上谕’没有了,大多数的议政大臣们没有了影子,纷纷东逃西散……”,于是“又害怕又悲伤,不由得放声大哭”。好在北洋政府并未追究其责任,可谓给足了面子。

至于张勋,面对段祺瑞的兵锋,抛出话来:“你们不要逼人太甚,把一切都推到我一人身上,必要时我会把有关的信电和会议记录公布出来的。”

很显然,张勋的意思是说,当初在徐州会议上,你们是支持我搞复辟的。现在出尔反尔讨伐我,什么意思?如果不给我生路,那咱们就鱼死网破。

讨逆军围攻辫子军。

“张勋复辟”的来龙去脉,段祺瑞心知肚明。一方面他本没有致张勋于死地的打算;另一方面,他也真担心张勋公布点什么内幕材料,让自己难堪。所以,段并没有认真追究张勋的责任。

擅自变更国体肯定是重罪,但老段只是发出了个通缉令,并没有真正地开展追捕。也就是在被通缉期间,张勋走出荷兰使馆,堂而皇之地搬进了新买的大宅院。半年多以后,通缉令也取消了。

晚年的张勋移居天津德租界,独资或投资经营了70多家企业,富甲一方,生活奢侈。1920年,北洋政府两次请他出山担任要职,但他无动于衷。

张勋到死都留着辫子,忠于清皇室。

四、结语

一介武夫张勋,虽然鲁莽,若没有段祺瑞、徐树铮的默许,他也不会带着4000多兵力贸然发起复辟。

藏匿在荷兰使馆的张勋。

本来这么点人进京,维持秩序都不够,更别提攻城略地了。因此,必定是北洋政府内部的实力派表示过要给他以支持。

但是,他错在根本没有政治头脑,被利用而浑然不觉,甚至美滋滋地跳入为他设置的圈套。

你想想,变更国体是何等大事,段祺瑞敢私自给你许诺?他这么一位掌握实权的民国总理,在帝制时代能获得什么官位?于公于私,他都不会允许帝制重现。

段祺瑞是政治、军事两手抓两手都硬的主儿,张勋绝非其对手。仅凭对溥仪的愚忠,悍然举事,没有胜算的机会,没有不败的道理。

参考资料:曾毓隽《忆语随笔》,汪曾武《劫余私志》,溥仪《我的前半生》,张宪文《中华民国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