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早的机制铜元——光绪元宝

铜元俗称铜板,铜元中间无孔有别于传统的圆形方孔铜钱,是自清末以来所铸各种新式铜币的统称。

我国的铜元诞生于清光绪十五年,“机制币”的登场掀开了近代货币史的新篇章。

光绪元宝是大清光绪年间流通的大面值货币之首,也是我国首批引进海外技术的印发流通货币,极具历史意义。



光绪元宝主要始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统共由十九个省局铸造,除了中央户部,地方省所铸铜元,皆在其正面上缘镌写省名。

从广东省仿照香港铜辅币铸造,成功开铸机制光绪元宝铜元后,全国各省先后纷纷效仿。

这一举措使得传统圆形方孔铜钱受到了严重冲击,畅通上千年的铜钱逐渐萎缩,此后各类机制铜元取而代之。而清代机制铜元的铸造又以光绪元宝铜元为最早,因此极具收藏价值。



在光绪时期的各地造币均有光绪元宝字样。其中,总厂造币在正面左右分列“户部”二字,各地均在正面上缘或左右分列省名及地名,以示区别。

由于铜元铸造上的图腾花纹并无统一的硬性要求,这一时期的各个造币厂各显所能,自行设计出一大批具有各地特点的龙图、花式,这也是铜元品种最繁、图案最杂、版式最多的时期。


起初的清代铜元以“光绪元宝”为币面文,各省铸币没有统一标准,所以铜元的成色样式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中铸造铜元的材质也并不一样,根据各种铜质合金成分的不同可以分出不同类别。但铸币材质最常见的还是红铜与黄铜,又以红铜为最多。


以上两枚光绪元宝铜元品相上乘,历久弥新,铜质精良,刻画深峻,是钱币中为数不多的佳品。

在清朝末年,滥铸之风一发而不可收,铜元日趋贬值,大清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渐显颓势。

宣统二年,清廷决心从根本上解决当时铜元所出现的问题。为此颁布了币制规定,在确定银本位的同时,同时规定铜辅币为分币。但是这次计划尚未实施,就与清王朝一同寿终正寝了。

但民国成立后,原先的清朝铜元仍继续大量流通使用。

1914年,铜元正式改称“铜币”。民国铜币与清朝铜元最大的区别是龙纹换成了由稻穗组成的嘉禾纹,这又是另外一段币史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