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的“富不过三代”

郭子仪

民间有句俗语叫作“富不过三代”,其实这句话是脱胎于《孟子·离娄章句下》。其原话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不管是所谓“三代”还是所谓“五世”其实都只是一个约数,但它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却是一致的。祖辈历尽艰辛打下的基业,往往到了子孙后代手里不久就败落了。

人言富比石崇贵比汾阳,而这个汾阳就是唐朝的中兴名将郭子仪。

大凡那时是个达官显贵都会有一处或几处自己的豪宅,自然郭子仪也不例外。也许是年纪大了的缘故吧,想得多,郭子仪每天都要在自家豪宅的修建现场转上那么好几圈,生怕工匠们不用心。

一次他又来到了施工现场,临了还不忘叮嘱工匠师傅:“好好干,修结实了,有重赏”。那师傅大概也看出了郭子仪三番五次来此的用意,笑着说:“放心吧,大人,小的修的宅子只见年年换了主人,却从来也没见墙坏过”。

人道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工匠一句话惊醒了郭子仪,只见郭子仪面容慌张,匆匆走了,不久后他就向皇帝提出要“告老还乡,安度晚年”。自古人臣难当,“伴君如伴虎”况他如今功高如此。

自打唐朝皇帝们被“安禄山”这小子“骗”了之后加上各镇连连“造了朝廷的反”遂对身边一个个大臣都没有了往日的信任,特别是对那些带兵的将领们更是充满了“猜忌”但逢乱世又不得不倚重他们,所以皇帝老儿的心里是矛盾的,说实话现在他们唯一愿意信任的也就只有身边那些“宦官”了。

可以想见面对郭大佬的“辞呈”,皇帝会做出什么“反应”,当然是不肯放他走,不管臣子忠奸与否,放“眼皮子”底下看着总没坏处。郭子仪虽是“武举”出身,心思也是玲珑,虽勘破了主上的“用意”却也只是佯装不知,遂也就安之若素的住了下来。不过他也把心思转到了另外的上面那就是对“子女”的教育上。

自己饱经宦海,颇知人心险恶,而现又身处“危疑之地”,子女们毕竟年轻不可不虑,需多加“调教”以防不虞。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郭子仪做到了,不愧为“千古名将”既明且哲,最后不仅自己得以善终,还福荫于子孙,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良非无因。

下面我们就来通过几个故事看一下这位“传奇人物”的另类“家庭教学”。

自打这“王府”修建好了以后,郭子仪就命令家人府门四开,任何人都可随意进出,不得阻拦,堂堂汾阳王府来去自由,比进自己家都方便。有一回郭子仪的下属来到府里“串门儿”因没人阻拦也就径直闯到了房里来,正好撞见了郭子仪着一身常服在侍候他夫人洗头,只见他一会儿端盆儿,一会递毛巾的活脱脱一个使唤丫头,那官员倒也没敢惊动,默默退了出去。要说人啊,总有个改不掉的毛病,是什么呢?传闲话,一来二去,郭子仪“妻管严儿”的名声就传遍了整个京城,但郭子仪本人倒不十分在乎,可他的儿子们坐不住了,纷纷劝道:“爹啊,你好歹是堂堂位高权重的汾阳王,难道就不要点儿体面吗?以后可再不能随便放人出入了”郭子仪却道“你们好糊涂啊,你们只知道咱们家富贵无比,却不知道大祸将要临头啊,我原意想辞官回家,可皇上不允,是为了什么,是皇上有疑于咱们郭家啊,如今我这么做,也是为了保全咱们郭家,一旦大门紧闭,少不了要传出闲话去,到那时郭家满门就将死无葬身之地啊!”儿子们听后,大感佩服老爹的深谋远虑。

还有一次,朝中大臣卢杞来府中拜访,郭子仪立即遣散了身旁侍候的家人们,平时他接见来客的时候都是一大帮家人围绕在身旁有说有笑的,而这次他选择了单独接见卢杞,事后他才向家人们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原来,卢杞这个人面貌丑陋且心胸狭窄,家人们见他样貌丑陋难免讥笑于他,目下虽然无碍,但那日他一朝得势郭家怕要就此祸及满门了。果不其然,后来卢杞做了宰相,那些以前看他不顺眼的人都遭到了他的构陷,唯独郭家安然无恙。人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岂是妄言,这本活的“教科书”可谓使郭家儿女受益良多。

郭子仪死后郭家依旧长盛不衰,历经几代,不可谓不说是受了郭子仪的“言传身教”之益。

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这里所谓传几代也是大略言之,但凡以“教育”后人为主乃能长久。

因为毕竟祖上再如何荣光也不能把自身的经历与好运气遗传给子孙后代,客观上既然行不通那就只好从主观上努力了,“教育”后人也就成了保持家族相对长久的不二法门了。

当然了有些家族比较“特殊”,一般来说可以轻松跨越“富不过三代”的定律,家族能够相对保持较长时间的兴盛存在,那就是历代的帝王家族(太过短命的王朝除外),因为帝王家族的兴盛与否不在于其个人本身,而是与其国运休戚与共。从人事上讲也很好理解,因为帝王家族牵涉了太多人的利益了,各个利益集团不会眼睁睁的看着一个王朝的突然倒塌而无动于衷,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历代王朝除了开国的一两位皇帝,还算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余下的后世之君大多数都平淡无奇,甚至荒淫暴虐的也不少。可是为什么除了少数的几个王朝因帝王的不尽职而亡了国而大多数的王朝都存续了很长时间呢?难道说那大多数王朝的继任之君都是一些有为之君,不存在荒淫暴虐、不务正业的情况,显然是不是的。

因为一个王朝的兴起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它就必然会得到很多人的扶持,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老百姓的层面上讲,饱经乱世之苦,突然迎来了一个新王朝的建立,终于可以过个安生日子了这比什么都强,自然是不希望它轻易灭亡的。

而对于依附于新王朝的各类贵族们和士子们自然也是希望它能长长久久的,以期保持自身的富贵与特权。而作为新王朝的象征的帝王家族,自然也成为了各方“效力”的对象。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便是一个佐证。

所以说只要帝王们的后世子孙不要太过“作”的逆天,在各方势力的配合下帝国一般都可安然无虞的度过几百个春秋,虽然说帝王家族“天然”具有这方面的“优势”,但并不是说其他家族所采用的“教育”子孙以期家族长盛不衰的方法就是无用的,倘若每代帝王都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孙,那么其王朝又会相对存在很长时间。但即便是这样由于封建王朝本身具有的局限性,想要永久存在下去却也是不可能的。


山东曲阜孔家


除了“帝王家族”有一个家族也不得不提,那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家”的山东曲阜孔家。因其家族与“儒家”的渊源,为历代君王所称颂,自然也做到了长盛不衰,历千年而不倒,如果说单从时间跨度上来讲任何一个帝王家族也不能与之相比,几千年来王朝更替,独孔家恩宠始终,真是难能可贵。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天下有几个帝王家族呢?又有几个孔家呢?自己受过的苦,遭过得罪,不想让儿女们再受一遍,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不想在自己之后拱手于他人之手遂有了传之于后世的想法,这自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可是人世只有相对的“规避”之法,却从来没有绝对的“逃遁”之法。“富不过三代”虽不是“铁律”却依然不幸言中了绝大多数“家族”的命运。

所谓“规避”之法也就是“教育好子孙”而已,虽是老生常谈,却也是货真价实的实言,虽做不到“旱涝保收”却也能尽可能的达成己愿,至于剩下的也只有“听天命”了,虽不免带有一丝消极意味却也是言之凿凿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