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名将朱可夫初露身手,在诺门坎战役中打得日军落花流水

提起朱可夫,军事爱好者都很熟悉,此人是苏联红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最负盛名的将领,指挥打赢了很多重大战役,立下了卓越功勋,曾四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不过,朱可夫第一次在战场上大显身手,还是发生于30年代末的远东诺门坎战役(苏方称为哈勒欣河战役)。

诺门坎地区位于内外蒙呼伦贝尔地区交界处,历史上属于蒙古喀尔喀车臣汗部和新巴尔虎部的游牧区。该地区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哈勒欣河,河东是较肥沃的草原区,河西则是海拔高一些的荒芜台地。因此,位于河西的喀尔喀车臣汗部常有人赶到着马群到河东去放牧。而河东的新巴尔虎部认为这里是属于自己的地盘,于是双方屡屡发生矛盾。

后来清朝雍正皇帝重新划分了两部的游牧区,将哈拉哈河东岸划出30里左右归喀尔喀车臣汗部使用。新巴尔虎部虽然有所不满,但也只好接受雍正的圣裁,两部的矛盾则一直没有解决。到了20世纪初期,苏日各在内外蒙扶植代理人,双方对哈拉哈河争议地区的边界认识各异,终于爆发武装冲突。

1939年5月上旬,外蒙军和伪兴安军在哈拉哈河地区发生战斗。很快,驻东北的日军关东军自主卷入,欲扩大冲突,强行夺取哈拉哈河东岸地区。而外蒙军也在驻蒙苏军支援下发起反击,战斗规模越打越大。

6月中旬,苏军统帅部为应对远东局势,任命朱可夫为第57特别军军长,赴哈拉哈河地区指挥作战。朱可夫一到战地即显示出了雷厉风行的风格,克服战场地理复杂、交通困难、后勤薄弱等短板,花大力气集结兵力,储备作战物资,并修建了多个前线军用机场。在其大刀阔斧之下,短时间内就组织起一支人数、装备都超过当面日军的多兵种部队,储备的弹药也足够支撑一场大的战役。这就是朱可夫的特点,要打就来个大的,用实力压垮对手。

鉴于哈勒哈河地区的战斗规模扩大,1939年7月中旬,苏军统帅部下令将第57特别军扩编为第1集团军,朱可夫被任命为集团军司令员,下辖步兵、炮兵、装甲兵、工兵、航空兵等部队约10万人,装备近500辆坦克、300多辆装甲车、500多门大炮和500多架飞机,实力相当雄厚。反观对手日军,前线部队只有25000余人,后备兵力约3万余人,拥有重炮80余门,装甲兵和航空兵的实力也远逊于苏军。

后面的战斗异常激烈,双方来回攻防拉锯,天上地下大打特打,成为远东地区爆发的最接近现代化的战争。一直战至9月上旬,日军损失惨重,不得不主动提出停战。苏方出于全局战略考虑,很快接受了日方的提议,双方于9月中旬签订停战协议。协议中规定,哈拉哈河东岸归苏蒙一方控制。

在这次远东大战中,日军阵亡和失踪8888人,负伤8766人,共计战斗损失17654人;苏军阵亡和失踪9703人,负伤15251人,共计战斗损失24954人。虽然苏军的损失大于日军,但日军一线部队25000余人(后备部队3万人基本没参战)却大部被歼灭,显然战场优势在苏军一方。

诺门坎战役充分体现了朱可夫的高超组织能力和指挥才能,他善于协调多兵种共同行动,能够在复杂局面下解决棘手难题,敢于大胆实施迂回包围,出敌不意地歼灭敌军主力。战斗中具有钢铁般的意志,要求部下无条件服从命令,不顾伤亡、毫不留情地驱动部队进攻,并严厉惩处不能完成任务的部下。朱可夫的军事作风严酷,组织战役战果大,伤亡也大,已经显示出了后来指挥卫国战争的那种典型风格。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