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向诸侯低头,不得不把自己的儿子送到诸侯国当人质

春秋小霸郑庄公(四)

郑庄公和周桓王就好像是天生的死敌。周桓王都已经继位三年,郑国才“始朝”桓王,也就是第一次朝见。其实郑庄公也是迫不得已,身处四战之地,头一年还格外得罪了陈国。郑庄公在和宋国战争不断的情况下同时还记得当年东门之役中有陈国的事,于是大举入侵陈国。郑国大胜,回头郑庄公可能觉得不妥,又想和陈国讲和。陈桓公想,先被揍一顿,气还没缓过来你又来讲和,于是不许。桓公弟弟公子佗劝他就许了吧,应该和邻国保持友善。但是陈侯也不知道怎么想的,觉得郑庄公做不了什么大事,还是“宋卫是患”,宋国和卫国才是大祸患,于是终于没有郑庄公和解。

郑庄公考虑到陈国和郑国距离这么近,如果郑国东南受敌,再和位于郑国西北的周王室不睦,那么就很容易受到夹击,如果这样的话,不如暂时先和周室和解好了,这才有了“始朝”。但是周桓王一肚子气没消,就没给郑庄公好脸色看,不以礼相待。郑庄公就很没面子。《左传》里有一个叫“周桓公”的人,他是周国国君。周国就是岐山周原,现在宝鸡一带,这是周公姬旦的采邑,周公姬旦是周国的始封君,周桓公就是周公姬旦的后裔,也叫他周公黑肩。周桓公说,“周之东迁、郑下焉依。”周王室东迁主要靠的就是晋国和郑国。“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况不礼焉?郑不来矣。”对郑国好一点,这样才能鼓励后来人。本来郑国就不想来朝见,来了还不以礼相待,以后郑国就不会再来朝见了。

郑庄公这个时候不得不在周边的诸侯国之间疲于应付,这是郑国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既然得不到周桓王礼遇,郑庄公又和宋国去讲和,两国终于抛动前嫌而结了盟。其实宋国也是考虑到自己的处境,不愿与郑为敌。宋国和它东北方的邾国不睦,曾掠取邾国土地,逼得邾国一度邀请郑国攻打宋国,并表示愿为向导。邾国在现在山东邹城,基本属于鲁国的附属国。鲁国和邾国也是时战时盟。当年邾国邀郑攻宋时,宋国曾向鲁国告急,鲁国不救。这时宋郑结盟,鲁国觉得邾国可能没好下场,于是为了讨好宋国,就先派军队攻打邾国去了。所以说,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哪一个都要时时注意邻居的动向,往往一两个诸侯国的动向就要牵连别国。在和宋国结盟之后,郑国又和陈国结了盟。并且陈桓公看上了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

周平王时期周郑交质,周的王子狐到郑国为质,郑的公子忽到周室为质。周平王去世后,王子狐回去奔丧,接着就死了,但是公子忽却一直没回郑国,这时候还在王所,就是在周桓王那儿。郑陈结盟之后,陈桓公想把女儿嫁给公子忽,郑庄公同意了,于是就订了婚事。

这些中原诸侯国郑国、宋国、陈国、卫国等等位置介于周王室和东夷各国之间,所以中原诸侯国的关系和周王室还有东夷都密不可分。身处东夷的齐国国君齐僖公就准备调停这几个中原诸侯的关系,于是邀请了宋国、卫国一起和郑国讲和。这时卫国内乱已除,卫前废公州吁被杀,国君是卫宣公。三个诸侯国同意在齐僖公主持下会盟。三国会于温地,即现在河南温县,盟于瓦屋。会与盟不得相远,瓦屋应该也在温县。至此,东门之役的旧怨算是捐弃了。齐僖公作为主持人也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同处东夷的鲁国。作为瓦屋之盟的回报,郑庄公又带着齐国去朝见了周桓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