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韩国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春秋战国,烽烟久久不散。在一次又一次攻伐中,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脱颖而出。战国时期,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和秦国七国实力超群,成为这个时代的七位霸主。

然而一山不容二虎,各国之间少了英雄间的心心相惜,而相互攻伐。即使不是一时霸主的国家,也没能逃开战争的袭扰。韩国和郑国就曾长期对峙,最终韩国成为赢家。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题中所说的韩国是"最弱的"一国是怎么一回事。韩国发端于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三国正式得到周天子册封,韩国作为诸侯国的身份得到确认,韩景侯正式成为诸侯。

然而韩国地处中原,东部和北部被魏国包围,西部与秦国接壤,南部与楚国隔江相望,旁边还有一个名义上的国家中心——洛阳。韩国四周除了国还是国,毫无扩展空间。在战国七雄中,韩国的疆域是最小的。

正是由于土地有限,缺少发展空间。韩国不仅强盛的时间短,还在后来成为其他六国的"欺压"对象。魏国和齐国斗争,韩国就成了其中的炮灰。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发生的马陵之战,就与韩国被夹在中间而垂死挣扎密切相关。战国末年秦国和齐国较量,实力不济的韩国也无奈成了冲突降级区,艰难求存。

由韩国在战国百年间的遭遇来看,韩国确实是七雄中最弱的一国。也正如题主所说,韩国确实打败了郑国。只不过,这件事其实发生在战国七雄产生之前,在更久远的周烈王元年(前375)。

郑国本算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发展起来的大国,深得周天子亲近和信任。当时郑国的自然条件也很不错,农业产量也较高。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天时地利兼具的国家,却因为中央政治斗争激烈、王权更迭频繁、内部斗争激烈,而逐渐从中央开始式微。

郑国虽然走向没落,但其周边国家却在努力追寻出路。南边的楚国越发脱离周天子掌控,不断吞并南方诸部落;北方的晋国易主趋势越发明显;东北的齐国随着改革的推进,出现了齐桓公这样的霸主……其实郑国的处境和后来韩国的处境类似,都是夹在大国中间,缺少发展空间还要时时担心被灭国。

正是这么两个处境不利的"小国",最终对邻国发起了攻势。早期两国其实平分秋色,韩、郑都有胜有负。甚至在郑繻公十六年(前41 414),郑国在负黍大败韩军。郑繻公二十三年(前407),郑国军队还在阳翟围困韩军。然而最终是韩国取得了胜利,这就和韩国的几点优势分不开关系。

首先,韩国在经历了三家分晋后逐渐走向正轨,社会相对稳定。我们前面提到,郑国在春秋后期国君更迭频繁,政治斗争激烈,国内动荡不安。而韩国在周威烈王时期得到周天子承认,逐渐以一个诸侯国的身份发展起来。

政局的稳定意味着一国内部有着良好的发展农业和商业的环境。确实,韩国在韩景侯正式被册封为诸侯到韩哀侯消灭郑国期间,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逐渐增强。

由于地处中原,和多国接壤,韩国商业活动极其繁盛。北方的马、南方的鱼、东方的盐、西方的皮革……几乎只要人们需要,就能在韩国的市场上找到。换个角度来看,只要韩国军队需要采购物资,他们就能从多种渠道获得补给。这给其军队提供了发展便利。

而另一方面,商贸的发达意味着国家税收的增加。也就是说,韩国中央能给军队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对于古代战争而言,兵马可以不动,而粮草必须先行。韩国逐渐强大的财政实力给了韩国长期和郑国交锋的底气。

此外,韩国的农业在这一时期也发展迅速。韩哀侯时期,韩国普遍采用施肥的方式来改良土壤。这不仅能直接把荒地变成沃土,还大大提高了粮食单产。没有韩国农业作为后盾,韩国不可能消灭和自己疆域差不多的郑国的。

其实,早在韩景侯时期,韩、郑两国就曾多次交手,双方各有胜负。在到韩哀侯灭郑的四十多年间,韩国也总结了不少攻打郑国的经验。郑国将士也不傻,不会轻易放过来进攻的韩国军队。但郑国国内不像韩国,郑国无法全心全意的去应敌,而还要分出精力来解决国内矛盾。

面对生死存亡,一心二用显然是不合适的。韩国和郑国境遇相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情差距却一点点拉大。他们就像是龟兔赛跑,郑国在春秋一盛之后就"自暴自弃"。而韩国却一点点追上,最终消灭了这个对峙多年的对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