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能打败百万之众的太平军,却为何打不过数万英法联军?

说起晚清清军的战斗力,但凡熟悉历史的的人都了解,晚清清军打过的胜仗简直是屈指可数,不然也不会签下那么多不平等条约。

说实在的,当时的清军战斗力也不是说差到无力回天,毕竟他们还打败了势头强劲,号称百万之众的太平军。

可问题是,他们却打不过区区几万的洋人,这是为何呢?

大家都知道太平军的失败,其清军的主力并不是八旗和绿营兵,这两大军团早就腐朽不堪、无可救药了。

真正平定太平军主力的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臣自己所率领的军队。

他们自己组建乡勇抵抗,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严格意义上说都是他们自己的私人武装,与其说他们和大清的关系是隶属关系,不如说更多的是合作关系。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后,大清的嫡系八旗军形同虚设,曾国藩等这些朝廷大员能在朝廷上安身立命的根本,就是自己的军队势力。

对战太平军时,也就是这些私人武装向朝廷证明自己的时候,那都是拼了命来搏资本。

当然他们把人看得很重,一次冲锋中湘军损失数千人,曾国藩捶胸顿足,此后他要求就是去打呆仗,把自己一方的人员伤亡尽量减到最小。

曾国藩还提出口号:结硬阵,打呆仗。就是部队打一个地方都要挖战壕和敌人对抗,绝不主动出击,绝不鲁莽冒进。

冷兵器时代,这种打法无疑是不可取的,但别忘了,曾国藩手中配的可是先进武器,这种打法还真不怕。而对手太平军拿的火绳枪,射程不超过五十米,湘军完全是碾压式的屠杀。

太平天国之后,湘军被基本解散,但淮军却得到了保留。

在后来和洋人正面对抗的是僧格林沁,他曾经用自己得意的阵法连破了北伐的太平军十几个大阵,杀得他们片甲不留。

交战前,他准备用同样的方法来对付英法联军,对于胜利他很有信心。

可是当僧格林沁挥动了黄旗,两万多骑兵同时发动了冲锋时,出乎他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敌人的火枪兵,不是在一百米左右才开始射击,是在四五百米外就开始了齐射,他不知道英法联军使用的并不是老式的滑膛枪,而是先进的线膛枪和米尼弹。

而且由于使用了火帽技术,装填速度加快,每次齐射的间隔只有七八秒钟。这意味着他的骑兵冲到对方阵前,要遭遇对方十几轮齐射,而不是想象中的一两轮齐射。

结果清军大败,折损了将近两万人,而英法联军只损失了几十个人。僧格林沁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将是清军历史上,最后一个发动全线冲锋的将领。

僧格林沁的战败,证明了早年汉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显然比僧格林沁更有智慧,不冲锋,用先进武器打呆仗才是正确的。

后来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清廷痛定思痛,以淮军为基础,组建了北洋新军。

但朝廷对这支军队的掌控力很小,甚至军队完全不听从于朝廷,只效忠于本军将领。因此,淮军这种传统的私人武装特性也为清廷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