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老师讲历史,其实远胜于晓说啊

大家好我是小弟子哦!要说讲历史这几年在网络上比较有影响力的肯定跑不了高晓松的晓松奇谈,虽然我个人对这个节目还是有些看法的,过于主观和不符合历史,但是传播之广,推广之力还是很成功的,尤其适合那些平时工作比较繁忙又对历史有些兴趣的历史爱好者们。

其实还有一位家喻户晓的表演艺术家也给大家科普了不少历史知识哦。哈哈哈,这位就是郭德纲老师啊,大家不要以为我要说相声哦,其实我是很喜欢停郭老师的评书,听过评书的同学都知道,开场都是有定场诗的,诗句往往诙谐幽默,短小精悍而让人印象深刻,为的是快速聚拢观众耳音,以便演员马上进入表演,这样演员先定住了场,故称为定场诗。

一代宗师

不过郭老师的定场诗还是比较有特色的,很多定场诗都是选用的都是有历史来历和历史背景的。今天咱就闲谈聊一聊,既朗朗上口又涨知识啊。就先给客官奉上稍显悲凉的一首绝命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 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 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 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 请君莫作等闲看。

这首便是李鸿章的《临终诗》,也是个慈禧上的最后的一封奏折了。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李鸿章也是个争议颇多之人,他尽力维护本国的利益,兴办洋务,创建水师,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因为这一切都不是根本原因。对那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弱国无外交,不得不接受屈辱的现实。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有利于国的一面。李鸿章也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条约》,该条约是为解决上年朝鲜甲申政变所引发的中日冲突的遗留问题而缔结的,由于该条约默认了日本与中国均有出兵朝鲜半岛的权利,故被认为埋下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祸根。与日本的甲午海战中的指挥失误,消极避战退守威海完全丧失制海权最后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李鸿章主张“乘胜即收”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也导致了淮军的总体评价不如湘军,以及一些其他钱财私德的问题。

一代名臣

其实对于我个人对于李鸿章的看法还是正面的多一点点的。李鸿章去世后谥号为文忠,在清代的谥号中,文忠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已是非常褒奖的谥号了。这一句秋风宝剑孤臣泪,也是道不尽的辛酸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我们也不能跳出历史环境来非议古人,在李鸿章的封建王朝最鼎盛的清朝,当然只知道忠君,忠君也即是爱国,所以不可能有我们现在人那些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在无米之炊的环境下仍然去试图解决政府的温饱问题,被誉为帝国的裱糊匠。可是你战场上得不到的,也不可能在谈判桌上得到。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的大清,又怎么能不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呢?也正如他自己所说,“七十老翁,蒙汉奸之恶名,几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之势。”但是同时代那些大人物并没有全盘否定李鸿章而是给予了他很大的肯定,日本首相李鸿章的老朋友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更是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此后李鸿章自己也说过“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酝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靡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舰悬为厉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可复收。”

李鸿章访德,会见俾斯麦

所以我们无法把错误和失败都归咎于李鸿章一人,他至死也都在说劝君莫作等闲看,他的悲剧可能就是生不逢时,不遇明主难展抱负,更是在这个风云莫测的世界环境成就了他也同时毁了他。最后我们引用梁启超的一句话作为我们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吧,“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