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20万大秦精锐的章邯 为何投降仅有5万兵众的项羽?

(说历史的女人——第836期)秦汉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名将,比如项羽、刘邦、樊哙、萧何等等。然在秦汉之交,对历史起到最为关键作用的,首推两个人物,一个是秦之章邯,一个是项燕后人项羽。

这二人对历史的影响,实际主要是巨鹿之战,项羽破秦军,解除了巨鹿之危。不过解除,并不代表最后的胜利,毕竟当时的秦军兵力并不弱,而且章邯已经病情好转,可以指挥军队。双方相比,诸侯起义军的实力,比秦军还是略逊一筹的,或者双方,至少势均力敌的。那么既然如此,为何手握20万大秦精锐的章邯,明明有实力作战,为何却投降了仅有5万之兵众的项羽?核心原因有2点,具体是什么呢?主要通过三方面来看看:

其一方面,我们先看看章邯和项羽横空出世的背景及情况。

章邯者,乃秦朝末期的一名将领,在秦二世之时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秦王朝最后一名屏障性人物。在秦朝末期之时,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章邯横空出世的背景及情况,则要惊险得多。尤其是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势如燎原,各地烽火四起,秦帝国各地城池,不是被起义军击破,就是献城投降。对秦帝国造成了极大的震动。

比如陈胜吴广起义,很快就建立张楚政权和秦帝国分庭抗礼,而各地民众一呼百应,关东的六个国家纷纷得到了回应,张楚军大将周文,啸聚数十万的人马,长驱直入直逼咸阳。

面对这种可怕的情况,作为秦帝国的老大秦二世本身却毫无主见,不知如何迎敌。重臣丞相李斯和权臣赵高,二人却忙于争权夺利,满朝文武百官更是束手无策。如此帝国危亡之时刻,救国于水火之中的正是章邯。

帝国无可用之兵或可用之兵有限,章邯就把大约七十万的囚徒全部武装起来,经过短期的强化和组织,然后给他们配备精良的装备,充足的后勤保障。以关中秦军将卒分散到戍卒各营,任命其为指挥骨干,迅速聚合成一只强大军队。如果说人的求生之欲有多强,从这一场战争之中变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七十万囚徒不仅不用再去坐牢,反而若立功还可以加官进爵,再加上这些囚犯本身的身强力壮,对于战场的适应可以说更加不在话下,因此其作战能力很快就爆发出来,在章邯之率领下,秦当年一统六国的雄狮本色短暂再现。

反看陈胜吴广,甚至周文的大军,他们是借助于反秦的情绪,迅速的组成了一只百万大军,但这百万大军多为农民,从军事训练到武器装备,以及军事指挥、后勤补给、组织结构等等方面,都极其混乱和脆弱。跟章邯所组织的囚徒军队,在战斗力上都不是一个层面,因此面对章邯的虎狼之军,很快就溃不成军。先是周文败亡,接着是田臧、李归,先后击杀邓说、伍徐、蔡赐、张贺等张楚的将领,最终令陈胜死在了城父,覆灭了首义反秦的张楚政权。章邯的横空出世,或者说章邯此时的威名,几乎成为各路起义军的噩梦。

之后章邯率军向中原挺近,在猛攻周市宣布复国的魏国的时候,齐楚两国率军远道而来救援,但章邯却没给他们喘息时间,兵分两路,夜袭两国,取得大胜,于是齐、楚、魏三国联军都被章邯击破。直到定陶之战,大破楚军,斩杀项梁,章邯的威名,几乎成为各路势力恐惧的一把利剑。再到围赵国于巨鹿的时候,各路起义援军都远远驻扎,而不敢与章邯大军正面对战,就足见章邯的威慑力。

可以说,如果章邯破巨鹿,其后各路起义军大概都是是兵败如山倒之势。秦帝国的复兴,还是很有希望的。可是就是在此紧要关头,在章邯的巅峰时刻,在秦国有可能复兴的时刻,在起义军可能全盘皆输的时刻,有一个人杀出来,改变了这一局势。此人便是项羽。

项羽,想必大家都不会感觉到陌生,因为项羽这个人的形象太深入人心,因为项羽就是一个传奇,一句“力拔山兮气盖世”就足以气盖千古,虽然历史上真实的项羽未必有大家想的那么伟大。

项羽是泗水下相人,作为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他在军事方面有着天赋之才能。早期被叔父项梁请老师调教,后随叔父在公元前209年一块举兵起义,开始了他的传奇之路。在次年,其叔父项梁在定陶之战去世之后,项羽开始逐步独立掌兵。不过项羽的成名之战,则是巨鹿之战。

其二章邯和项羽的巅峰对决之战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两个人的对决,章邯和项羽。但是他们二人却决定了两派势力的命运,章邯代表的是秦帝国,章邯败亡,则秦帝国主力消减,秦帝国则必亡。项羽代表的起义军,若项羽胜,则起义军的命运就能起死回生,天下大势则跟着一块变。

原本楚军的主帅是宋义,宋义不是项羽,他考虑更多的是利益。在他看来,屯兵等各路诸侯和章邯打得差不多了,再进攻,以图渔翁之利,当然也是为楚国谋利。然宋义这样做,却引起了项羽的不满。

项羽是副将,但前面也讲了,项羽是军事奇才,他更看重的是军事时机。还有一层,这其中的关系也比较复杂。宋义是楚王的人,楚王安排宋义做主帅,本身也有牵制项羽的意图。而项羽在叔父项梁死后,虽为副将,但却是这支军队的灵魂人物,他岂敢被人钳制?

故此,在军事时机和政治意图双重因素之下,项羽选择武力解决问题,这大概是项羽一生的主旋律,即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拔剑来说话,比如后来在鸿门宴之前,项羽听说刘备入关中要做王,他的选择也是举兵关中。

项羽杀掉宋义之后,直接统领5万楚军,火速奔赴巨鹿,过河之后就“破釜沉舟”,救巨鹿之危亡之时。在巨鹿,无名项羽和名将章邯,进行了一场巅峰对决。结果项羽九战九胜,章邯的军队战败。但是这里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章邯生病卧帐,并没有亲自参与军事指挥。倘若章邯亲自指挥,战局是否会发生别样的变化,不得而知,因为历史不容假设,这只能是一个谜了。

不管怎样,项羽在巨鹿的表现,让他一下声名鹊起。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由此可见,项羽在此战胜利前后的影响力变化。

在此战之前,项羽不过是宋义之下的一个副将,楚王的一颗棋子,但此战之后,项羽凭借实力成为诸侯军心目中折服的旗帜和统帅。

其三是章邯和项羽在巨鹿之战后各自所面临的现实处境。

但对于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巨鹿之战只是双方的暂时胜利,或第一回合的胜利。因为当时项羽击败秦军,不过是解除了赵军的巨鹿之围困,并没有彻底击溃秦军。秦军的主帅章邯尚在,秦军的主力军尚有20余万。反看项羽之军,则不过5万之众。以5万对20万,项羽的胜算有多大,况且此时的章邯已经亲自指挥军队,其实也是未知数。

当时考验双方的,除了军事实力的对比之外,还有各自背后的政治因素。章邯背后是秦帝国的朝廷,当时的秦帝国朝廷已经不是皇帝胡亥说了算,而是权臣赵高说了算。赵高者,权臣也,祸国殃民奸臣也。

既然是权臣,他就有决定朝臣的生死权,既然是奸臣,他谋的当然是私利,是不会管秦帝国的生死存亡。所以,章邯复兴秦国,其军功卓著,在私利上,和赵构是对立的。故此,赵高压制、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谋害章邯,那是必然的事。

章邯,虽然是武将,战于前线,但对于秦帝国朝廷的情况,毕竟也是有所耳闻的。因此,章邯军驻扎棘原,和漳河南边的项羽对阵的时候,章邯曾派长史司马欣到朝廷去,名义上是汇报工作,但实际上应该是刺探朝廷的情况。结果司马欣回到帝都咸阳,三天都没见到赵高,司马欣感到事情不妙,急忙离开咸阳往军中赶。在回来的途中,司马欣担心被追杀,不敢走原路返回,乃另走其它路返回棘原。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章邯在前线,若战胜,必将因功高震主被处死,若战败,则必被以战败之罪被处死。总之,无论胜败,章邯的生路都十分渺茫。

在此背景下,章邯内心是矛盾的,也是痛苦的。作为大秦的战将,他功劳卓著,忠诚不已,他是不愿意做背叛帝国的叛将的。这时候,陈馀又给章邯写了一封信,用白起作为例子,向章邯陈述他目前的险恶处境。其实这处境,章邯又何尝不知呢?他的犹豫不决,正是反映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思虑再三,章邯最后以20万之众向仅有5万之兵的项羽投降,大概原因有2点:

其一是大势问题,诸侯群起,秦帝国又朝廷混乱,奸臣赵高挡道,就算前线作战胜利,朝廷的情况也不会有所改变,这大概是秦帝国亡国的必然,不是章邯一人可以改变败局的;更何况,当时的诸侯军因项羽崛起,已经不是那么好对付了。

其二是个人安危问题,赵高对功臣的诛杀已经成为公开的现实,李斯都不能逃脱他的魔掌,想章邯又岂能安全着陆?

在此因素之下,章邯与其做秦帝国的陪葬鬼,不如选择一条新出路,这是无奈之举,也是章邯当时唯一的选择。总的来说,章邯和项羽有着相同的命运,都曾在关键时刻崛起,然后风云一时,但结局都是以悲剧告终,留下无限唏嘘和感叹。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