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钟爱《易经》以致韦编三绝,却为何又劝人不要占卜?

孔子钟爱《易经》以致韦编三绝,却为何又劝人不要占卜?

“韦编三绝”,汉语成语,意思是编联竹简的牛皮绳断了许多次,后世用以形容读书勤奋。

韦编三绝的主人公是孔子,《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孔子对《易经》痴迷到什么程度?“居在席,行在囊”,手不释卷。

尽管对《易经》推崇备至,可是孔子却又这样说:善易者不卜。

一方面是对《易经》的高度认可,可另一方面却又劝人不要去占卜。孔子的前后行径是不是自相矛盾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内,包括今天很多人的固有观念里,《易经》是一部算命占卦的书籍。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因《易经》为专门占卜起卦的自然科学类书籍而幸免于难。

年轻时,孔子涉猎《易经》,可是崇尚圣贤君子之道的孔子对于卜筮算命之术并不感冒。然而五十多岁时重拾《易经》,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却在《易经》中读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意思是,如果可以让我再年轻几岁,五十岁的时候开始研究《易经》,那么我就可以不犯大错了。言外之意,孔子对于自己未能早习《易经》而抱憾。为弥补这个遗憾,才“居在席,行在囊”,“韦编三绝”而读《易经》。

晚年,孔子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将《易经》定为六经之首。他将在《易经》中读出的心得写成《易传》,系统阐述了学习《易经》的方法,领悟《易经》精髓,将其发展成系统的观点,过去人们观念中的卜筮之书进入正统。

既然如此,孔子又为何劝人不要占卜呢?既然孔子这样劝诫别人,那么毫无疑问,以孔子本身对《易经》的研究,他本人一定会占卜。可是他说“善易者不卜”,为什么?因为《易经》阐释的是天地人运行的规律,包罗世间万物万象变化。读通了《易经》,便是掌握了天地间万物的属性变化特征,道在心中,又何必再去依托占卜之术呢?

退一步讲,即使并不精通《易经》,人也不该完全相信占卜。为什么?风险太大!

《易经》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从第一爻到最后一爻,每一爻都会生出变数,“变卦”对于事物的影响有时是致命的。因此,即便是精通卜卦之术的人也无法掌握全局,所卜之结果自然不能完全相信。

古往今来,多少人略知皮毛即自诩大师,水平良莠不齐,谁能保证你所找到的算命先生或者周易卦师就是精通之士?

第三,即便你碰到的先生果真精于卜筮之术,可是你是否能够保证卦师品行端正?著名评书艺术家连阔如先生曾写过一本奇书名叫《江湖丛谈》,其中专门有一章说江湖上各种与占卜有关的局,许多小说之中各类设计做局的情节更是多如牛毛。凡做局者,必定吃定了人们迷信占卜之术的弱点。

生活中,很多人不论遇到或大或小的问题,都习惯找人算上一卦,明确下一步的方向。可是,卦象所得结论若吉,那么皆大欢喜,若凶,那么这件事是做还是不做呢?举个例子,一猎人狩猎,找人卜卦算今日狩猎安全与否,收获大不大。如果所得结论是安全且有收获,自然一天和乐。可是如果所得结论为不宜出猎,否则会有危险,该如何选择?出,有危险,不出,吃什么?饿死岂不是同样危险?卜与不卜,危险同在,最好的方法自然是为生存而出门,过程中千万小心罢了。那么这一卦的意义何在?

最后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风险,那就是容易丧失自身的判断力。许多人尤其是经商之人逢事必卜,但凡在做决定之前都要占卜一番,久之则丧失了人自身的主动性和判断力,其害大矣。

《易经》包含易理与术数,在我看来,国人研究《易经》先要读通易理,了解蕴含在其中的世间万物的道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而若有余力研究术数,自己可以占卜,不过是为了趋吉避凶,坚定自己做事的内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