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倒霉叛逃:克格勃大佬投诚美国,3个月后便不顾一切自首

1985年7月24日,一个由科学家组成的苏联代表团正按照日程造访意大利。令他们想象不到的是,莫斯科方面居然派了一个名叫维塔利·尤尔琴科的克格勃官员暗中监视,就怕有人借出访之名叛逃。此君可是大有来头,当时的尤尔琴科职位为克格勃第一总局第一副处长,是安德罗波夫——日后的苏联领导人最为倚仗的得力干将之一。在西方情报机构眼中,尤尔琴科是个大麻烦:他自律、敬业且“忠诚”,不近女色,不爱烟酒,表面上看又不贪财,即便是想要策反他都难以下手。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完美的人,竟然抢在科学家代表团之前开溜了。

“叛逃”——这大概是历史上最具双面性的词之一了:一方面,绝大部分叛逃者,哪怕怀揣着相对高尚的理想与追求,作出这样的事情无疑也是可耻的;另一方面,能够被称为“叛逃”的人恐怕并非泛泛之辈,哪怕是普通人,只要被一方咬牙切齿地扣上“叛逃者”的大罪,手里十有八九都握着极其重要的筹码,它们甚至可以改变历史。换个角度想,即便是一个当真“清清白白”的路人甲在对峙双方关系最紧张时从A转投B,恐怕大人物们也懒得搭理,更别说在历史上留下名字了。

“叛逃者”在历史上的地位是特殊的,同时,他们对历史的影响也是显著的;所谓“叛逃”,并不一定非要收拾细软逃跑,只要背弃了曾经的信仰,哪怕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照样能带来极大的杀伤。举个例子:在苏联面前一向纠结后果、心里发虚的美国,为何敢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如此坚挺,直到逼迫苏联主动认怂?原因很简单,怀才不遇的苏军上校奥格列·潘科夫斯基充当了内鬼,亲口告诉美国人,苏联的导弹无法威胁美国本土。他出卖祖国并非为了回报,而是单纯地想要报复;美国方面也十分看重他,然而,即便是CIA拼了命地保护,潘科夫斯基仍被克格勃揪了出来并处以极刑。

尤尔琴科跟前者的情况还不太一样。20世纪60年代初,谁会把“衰败”跟苏联扯上关系?那会儿的苏联国力蒸蒸日上,大伙儿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社会建设更是一片热诚。苏联发展高歌猛进,哪怕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围追堵截,前者也丝毫不虚半分,在当时,提起自己的祖国,十个苏联人中有九个脸上大概都会挂上自豪的微笑。在这种情况下,潘科夫斯基仕途不顺心里有苦我们尚能理解,却非要用这种手段换来一时的痛快,简直是糊涂。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会儿的苏联是当真一年不如一年了,有人后来回忆,退休的将军和武器专家们一个月大约10美元的津贴都发不出来,贫穷容易令人盲目,继而丧失信仰,尤尔琴科见状,心里也不由打起了小算盘。

从1960年加入克格勃开始,尤尔琴科在倒腾情报这一行干了20多年,深知情报的价值。有时候,一条消息可能就能换来数以百万计的真金白银,更别说像他这种身居地方情报体系核心的关键人物了。尤尔琴科的目的很单纯也很直接——过上富足的生活。1985年8月1日,也就是代表团抵达意大利的一周后,他在自己的旅馆房间中纠结了许久,终于决定背弃自己追奉了半个多世纪的信仰。当天上午9时左右,他对同僚说来都来了,干脆去著名的梵蒂冈博物馆开开眼,尤尔琴科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正所谓“知彼知己”,尤尔琴科没费多大功夫就跟美国的情报机构搭上了话。

正如他所料,这样一位重量级人物的投怀送抱引得美国情报界和政界一片振奋。美国人的反应如何呢?当消息被送到华盛顿后,时任CIA华盛顿分局反情报科科长的格斯·哈撒韦油腻腻的脸上露出了猥琐的笑容;坐在一边的同事也忍不住赞叹:别说这小子还挺机灵的,知道咱CIA才是明智的选择,要是把希望寄托在隔壁FBI身上,那可就毁喽!

初到美国的一段时间里,尤尔琴科也确实如愿过了一段光鲜的日子。CIA局长威廉·约瑟夫·凯西带着手下大将乔治·克莱尔千里迢迢跑来迎客,CIA和美国政府大小官员把审讯室围了个水泄不通,好像话剧即将开场时的歌剧院一样。尤尔琴科也没让对方失望,他上来就反将了CIA一军,表示你们别以为我们克格勃不知道西方国家的鬼点子,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CIA、国安局就连同诸多北约情报部门在海底搭了条通讯电缆用来秘密传输情报,你们美国人把这称为“常青藤铃行动”,结果“常青藤”上长的“铃”还不是都让我们苏联摘了?原来,“常青藤铃行动”的参与者之一,被克格勃代号为“朗先生”的国安局工作人员罗纳德·佩尔顿一早就把情报卖给了敌人;受限于那个年代的技术,美国要定期派潜艇到海底提取情报。有一次,美国潜艇在执行任务时与一艘苏联潜艇发生碰撞,紧接着,海底的窃听设备都蹊跷地失踪了。

尤尔琴科脑子里掌握的秘密令他成为了美国政府的座上宾,他也时不时地给主人带来点惊喜。他大概是觉得自己的计划成功了,人生巅峰就在美好的明天,因此便迫不及待地跟身处加拿大的情妇搭上了线,为了荣华抛弃了家庭的他想让情妇来美国作伴。然而,这个小三却是位明事理的女子,她失望而嫌恶地说:老娘仰慕的是那位克格勃上校,而不是一名叛徒!

情场失意,“职场”的打击也接踵而至。当尤尔琴科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回到心目中的锦绣未来上时,他骤然发现自己似乎失宠了。原来,美国政府和CIA对尤尔琴科的利用是双重的。那会儿的苏联眼看一天不如一天,纵使情报很有价值,但恐怕再重要的情报,价值也是有限的。况且相比这些,CIA本身遇到的问题怕是比苏联死活更严重。

原来,早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CIA在美国民间就变成了不怎么讨好的角色,尤其是与对门克格勃相比,CIA的形象跌破了底线。据说,当情报局想要征召年轻人为国效力时,不少年轻人居然当场表示自己不稀罕。出于自己的立场考虑,如何一举扭转颓势才是至关重要的,相比之下,尤尔琴科的情报带来的顶多也只能算作“附带价值”。果然,当CIA拿着“克格勃大佬前来投诚”的消息在世界范围内大肆炒作时,各界一致表示这是“美国伟大的胜利”;里根总统喜逐颜开,盛赞凯西局长。在这一番操作下,CIA似乎又变得闪闪发光起来。当美国人弹冠相庆,笑成一团时,居然没有人搭理尤尔琴科了。

当你觉得眼下的生活够糟糕时,千万别灰心,不妨翻开日历看看,你也许就会发现,明天的生活更糟。

值得一提的是,驱使尤尔琴科叛逃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那便是医生诊断出他患了胃癌,活不了多久了。尤尔琴科带着“拼死一搏”的悲壮孤注一掷,事情闹到这一步,他纵使心灰意冷也看开了,大不了破罐子破摔,在美国等死得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新的医生告诉他,您身体健康着呢,哪来的胃癌?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尤尔琴科懵了,这原本事件令人庆幸的是,但他深知克格勃的厉害与手段,剩下的日子很长,这也意味着他的余生将被恐惧笼罩。尤尔琴科纠结了半晌,他决定冒险补救这一切。

1985年11月2日,这位经验老到的间谍轻而易举甩掉了监视自己的美国特工,三转两转来到了苏联驻美国大使馆。他告诉苏联大使,自己是被CIA绑架了,费尽千辛万苦才逃出来。实际上,克格勃早就透过内应知道了一切,不过,他们同样认为尤尔琴科给苏联带来的损失可以补救,在这个节骨眼上,处决这位上校反而并不明智。两天后,克格勃召开了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尤尔琴科精神盎然地出席会议,神采飞扬地讲述自己被美国特工绑架,又从特工重重监视下逃跑的故事。尤尔琴科控诉CIA对他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折磨”,这令后者哑巴吃黄连。

几个月后,CIA试图扳回一城,美国媒体突然不约而同地炒作尤尔琴科已经被苏联政府处决,然而话音未落,尤尔琴科就活蹦乱跳地在电视上露了脸。此举搞得美国政府十分尴尬,他们甚至都开始怀疑尤尔琴科之前痛痛快快供出来的情报是不是苏联人的反间计。至此,美国政府也懒得拿他做文章了,这位克格勃上校从此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