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死后被“罚”看守清东陵?顺治为什么能登上皇位?

为什么顺治六岁就能登上皇位?他又为什么痛恨多尔衮?

民间传说孝庄葬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外,是为了“罚”她给子孙看陵。这种说法有什么根据?这些真实的历史故事,且听我慢慢跟您细说。

六岁登基的顺治

顺治之所以六岁就继承了皇位,显然是当时多种政治势力复杂斗争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可能继位呼声最高的多尔衮为顾全大局、避免自相残杀而主动(或被迫)采取的折衷方案。

但野史小说中多安排这样的情节:多尔衮对孝庄的美色垂涎已久(或两人早就相恋),孝庄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福临继位,不惜以“以身相许”来换取多尔衮对他们母子二人的支持,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权色交易”。

但不管怎样,在危如累卵的关键时刻,为了商量和确定由福临继位这件大事,多尔衮与福临的生母孝庄太后频繁见面、密集磋商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可能也是从这以后开始的。两人是否在这个时候檫出火花,也不好讲,但此后孝庄太后为了“保儿皇位”和大清江山,时时事事都要依赖多尔衮,时时事事都要同多尔衮商量,以致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年幼的顺治皇帝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留下了痛苦的回忆。因孝庄太后要经常同多尔衮“商量大事”,小皇帝主要由乳母李氏照顾,与自己的生母反而生分了起来,以致“每经累月,方得一见。”

顺治帝长大后,此事成了他痛恨多尔衮的几大原因之一。

李自成灭明以后,多尔衮不失时机地率军入关,进入北京,随后将顺治帝从盛京(沈阳)迎至北京,正式入主中原,然后继续分兵南下西进,取得节节胜利。

多尔衮以摄政王的身份总揽朝纲,借鉴取法前明,规划制定各种制度,成为清朝的实际缔造者和统治者。其权势也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高,称号也由原来的“叔父摄政王”,进封为“皇叔父摄政王”,甚至到了后来有了“皇父摄政王”的称呼。

就这样,孝庄在这种暧昧不清的关系之下一直牵制了多尔衮七年,终于,多尔衮病死于永平,而孝庄的儿子顺治,也终于到了可以亲政的年龄。

被“罚”看陵的太后

民间传说孝庄太后死后“未葬昭陵”,是为曾下嫁小叔而无颜与丈夫合葬于昭陵,且葬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外,是为了“罚”她给子孙看陵。

实际上,这一说法过于牵强。清朝帝陵有三处,一处是关外三陵——永陵、福陵(沈阳东陵)、昭陵(沈阳北陵);一处是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另一处是河北易县的清西陵。

孝庄太后的丈夫皇太极就葬在关外三陵之一的昭陵里,他的一位皇后(孝端皇后)也于顺治七年从关内奉移沈阳,与皇太极合葬于昭陵。他的妃子关雎宫宸妃、衍庆宫淑妃、麟趾宫贵妃则葬于昭陵旁的妃园寝中。

按照祖制,孝庄太后死后本也应该同丈夫皇太极合葬在昭陵。但孝庄太后寿命较长,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以75岁的高龄去世时,她已经在关内生活了近半个世纪,而皇太极早在四十几年前就已经去世了,早已入土为安。

对于自己的身后事,已经成为太皇太后的孝庄临终前曾向自己的孙子康熙皇帝交代:“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清实录》)

也就是说,孝庄不愿意轻易惊动皇太极的亡灵,而愿意就近陪伴在英年早逝的儿子顺治和正在当皇帝的孙子康熙身边。这给康熙皇帝出了一道难题:既不能违祖制,让孝庄太后远离昭陵;又不能违抗孝庄太后之命,远离顺治和康熙父子。怎么办?

康熙帝最后想了一个临时办法,把太皇太后生前所住的慈宁宫以东五间新建的宫殿拆除,搬到东陵的风水墙外,修起了一座“暂安奉殿”,将太皇太后的梓宫暂时安置在那里。这一“暂安”就是三十几年,直到康熙皇帝去世,都没能让太皇太后入土为安。

这个“暂安”的难题是怎么解决的?且容我和您下回细细分说。

“边读边看话历史”隶属红橙学院MCN矩阵签约自媒体,垂直历史领域,每日为您带来不一样的历史故事,欢迎您的订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