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死后,晋楚发生了一场奇怪战争,楚国不败而败

晋文公在城濮之战打败了楚成王成就了中原霸业,但是这个时候他的年纪已经很大。没几年晋文公就去世了,在他还在的时候别人不敢有所动作,他一死,晋国可就陷入到四面楚歌的境地。

在晋文公去世后的一年里,晋国就打了三场大的战役,对手分别是当年齐桓公联合诸侯才打压下去的北狄,称霸西戎的秦穆公,以及不甘心失败的楚成王。结果晋国三战三胜,武功甚至超过了刚刚死去的晋文公,而这三场战役里尤属对阵楚国的汦水之战最为奇特。



战争的起因是这样的,楚成王看到晋文公死了。而晋国北面有北狄入侵,西面有秦穆公进犯,料想晋国没有多余的实力对付自己。于是楚国出兵打败了依附晋国的陈、蔡两国,进一步威胁郑国。要知道郑国是楚国北进中原的门户。如果拿下郑国,那楚国就能控制中原,威胁到晋国的本土了。

晋国鉴于楚国的扩张派出阳处父领兵御敌,很快碰到了楚将斗勃率领的楚军,双方隔汦水相望。对峙了一个多月,彼此小心谨慎,战事毫无进展。



晋国的阳处父着急了,晋国可不像楚国,晋国后面可是还有秦国和北狄的威胁。粮草运输也不是很方便,一支强大的军队放在这里不是耽误事吗?所以他想快点结束战斗,但是他又没有好的办法快速解决掉对方的宿将斗勃。这个人的战争经验太丰富了,无论是对战宋襄公的泓水之战,还是对阵晋文公的城濮之战,这个斗勃都参加过,是楚成王的心腹爱将。不过就算如此阳处父还是想到了办法。

阳处父派遣使者和斗勃谈判,说这样对峙下去大家都没有好处,不如我退后一些让你过河,咱们决一死战。斗勃可不相信阳处父是宋襄公,能看着自己过河不趁机攻打。所以他拒绝了。阳处父紧接着就再次建议道,这样不行的话,那就你退后一点让我过河跟你打。斗勃答应了,反正怎样都是自己占据主动。到时候要不要半渡而击偷袭过河的晋军就看自己心情嘛。



斗勃就带着楚军后撤,谁知道阳处父并没有过河来与自己决战,反而在河对岸喊着楚军败了。楚国士兵不明真相,一阵骚动。这时候的晋军已经拔营撤走。等斗勃约束好军队再看晋军,已经追不上了。

这一幕和后世的淝水之战有点像,但是阳处父并没有选择过河进攻,而是撤退了。他是害怕自己突然撤走,引起楚军的追赶。所以用计扰乱楚军的判断,让楚军后撤。等自己撤退时楚军就追不上了。

斗勃看追赶不及,也害怕重复城濮之战的覆辙,中了对方诱敌深入的计策,不敢追赶。无奈下也只得回师,其实到这里,楚国并没有失败,那么为什么要说晋国胜利了呢?这事情可是还没完。事情还要回到几十年前说起。



在楚成王还年轻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大儿子商臣立为太子。斗勃就跟楚成王说,“您年纪还不大,以后还会有很多儿子,如果到时候要另立太子必然引发祸乱,而且我看商臣这个人就像财狼,是个残忍的人,不应该立为太子。”楚成王不听,但是商臣当上太子后却一直对斗勃怀恨在心。这次终于让他找到机会。商臣就跟楚成王说,“斗勃因为收受了贿赂,才没有战果就撤兵了。”楚成王因此杀了斗勃。

对于楚国来说,如果你的军队没有失败,那你杀掉主将干什么?斗勃一死,晋国对于楚国战败的宣传就被坐实了,所有人都认为楚成王是因为兵败而杀了斗勃,结果楚国没败也是败了。



其实最恐怖的敌人往往不在外部,而就在你组织的内部。斗勃在战场上没有失败,但是在内部斗争中却败了。可是斗勃并不是最后失败的人,楚成王才是。不久后,楚成王感受到太子商臣带来的威胁,他决定另立太子,果然就像斗勃曾经说的那样,祸乱发生了。

当商臣举着利剑顶在楚成王的胸前时,他或许能想到他那个心腹将领斗勃,如果掌握军权的斗勃还在,也许他就不会死,如果曾经的他听从了斗勃的话,也不会有今日之祸。因汦水之战,楚成王杀了斗勃,自断臂膀。也让太子商臣做大。到最后,汦水之战的大输家竟然是他这个英雄一世的楚成王。不得不说汦水之战过程奇怪,而结局却更加奇怪。也许历史的吊诡也在于此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