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科举考试,为何武状元比不过文状元?

人生四大喜事无非就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而其中的金榜题名可以说是最轰动的了,在古代考试在前三名都叫做金榜题名,那么最让人佩服也让人羡慕的当属第一名——状元。当然状元,也分为两种:文状元、武状元,可是相比之下,文状元的人数和名气要远远大于武状元。

武科举和文科举考试的过程都是一样的,只是所考的项目不一样而已,文科举主要考的是文采,武科举主要考的是武艺。武科举同样需要经过文科举阶段的童试阶段——武县试、武府试、武院试,通过这三层考试,才能成为武生员,在文科举中也有生员这个词,只是大家都俗称秀才,而不必在生员二字之前冠以"文"字以作区别。

文武科举两者有什么不同的?文科举主要考察的是士人的文学水平和观点,还有写作水平、尤其是八股文写作水平的比拼,而武科举的考试项目则以武艺和武论为主要考察内容。文武科举的考试方式都是一样的,更重要的是考中武举人和武进士后还可以做官,那为何千百年来武科举却远远不如文科举那般受人尊崇和追捧呢?

历朝历代武举的地位都不高,在古代一说考试,首先想到的就是文科举,而武科举都不被人提起。其实武科举不受总是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武举偏向考察考生的力量、射箭水平;二是即使是武科举也要考核文化课,总的来说文化占主要内容;三是统治者对兵权的警惕心理以及武备人才选拔的特殊性,使得统治者对武举采取一种轻视的态度,这种态度自然会波及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轻视武举的社会氛围。

种种原因,武举选拔的人才往往得不到重用,能成武状元的都是骁勇善战的战将,而不能成为运筹帷幄的将帅。从唐代到清代的一千多年间,真正建功立业而成为英雄的武举出身者只有唐代的郭子仪、明代的戚继光、清代的葛云飞等,几乎可以用寥寥无几来形容。

千百年来读书人对文科举趋之若鹜,而一般人对武科举则敬而远之,不到无奈之时,绝不愿意去参加武科举,所以最终武科举就沦为了一些粗人的竞技场,而由此形成的环境让其他胸怀大志之人更加不愿意牵涉其中,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武科举被文科举远远地落在了身后,逐渐不为世人所熟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