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梵高自杀手枪变成商品,就如拍卖梅艳芳内衣的行为一样无耻


引言

粉丝高价买明星用过的衣服、鞋子、甚至是垃圾,这种事情屡见不鲜,打开某宝某鱼一搜,能推荐好几页。

2005年费翔在娱乐节目被搞怪要求捐出一根胸毛,后来挂上网站竟有人开出15万元高价;十年后一代巨星梅艳芳诸多遗物也被拍卖,当人们得悉拍卖品除了服饰、珠宝之外,竟然还有贴身衣物等私密遗物,这种不尊重逝者的行为马上就遭到无数谴责。


● 88年慈善筹款会上的成龙、梅艳芳与谭咏麟


可是这是不光在娱乐圈常有,艺术圈也常有。这不,最近一把疑似梵高自杀的手枪竟然被卖到16.25万欧元,折算人民币就是126万元!先不说这枪是不是真的,梵高自杀这件事本身都还存在着争议。

连梵高协会都说,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这把遗留下来的枪与梵高的死有正式关联,并且谴责将受尊重的悲剧商业化的行为。


● 疑似杀死梵高的手枪被拍卖


一个未被证实与梵高之死有正式关联的手枪,就这么被商业化地摆在拍卖台上,确实令人遗憾,甚至让人感受到梵高历尽痛苦和不被理解,生前作品卖不出去,死后一切与他相关的东西都变得昂贵不菲的讽刺。



历史疑云


梵高生前罹患抑郁症和精神病,去世前两天曾在麦田受到了枪击。梵高死后,有人就开始寻找这把“艺术史上最有名的武器”。最终这把在麦地拾获的手枪被端上拍卖台,并且被个人收藏家以高价买下。

这“艺术史上最有名的武器”拍卖事件,重新激起了梵高之死的讨论。

梵高在离开了圣保罗精神病院的两个多月之后,因为被枪击中而不治身亡。梵高被手枪所杀是事实,但是梵高的死是自杀还是他杀,仍疑点重重。

● 梵高自画像


一方面,大部分的艺术史专家普遍认为梵高是自杀的。梵高走进一片田地,并用一把左轮手枪对着自己的胸部开了枪。然后他带着枪伤摇摇晃晃地回到了旅馆的房间。加歇医生和弟弟提奥闻讯赶来,但梵高已经失去了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志,折磨了两天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

另一方面,也有传记作者考证,梵高不是自杀,而是被不友善的青少年用枪击中或者误伤。为了保护那些顽劣的青少年,梵高才说是自己弄伤的。也许梵高认为,以这样的方式离去也算是如愿的。折磨了两天之后,他在弟弟的陪守下死去。

梵高饱受抑郁和精神病的折磨,的确存在着自杀的可能。但梵高传记片《永恒之门》的导演朱利安.施纳贝尔则认为,梵高在瓦兹河畔欧韦村待了80天,期间创作了75幅布面油画,他一直在创作,不太可能选择自杀。

● 梵高作品《麦田乌鸦》(局部)


梵高的死因还有待考证的同时,另一个问题又出来了:这把手枪是否就是导致梵高死亡的手枪呢?

1890年7月,梵高在巴黎以北瓦兹河畔欧韦附近的一片田地里自杀或受到枪击。1965年,即梵高去世的75年后,一位农民在该地区发现了一把子弹口径7毫米的左轮手枪。

后来,它落入一名女子手中,近期在巴黎的拍品是由她的后代提供的。这把手枪还曾于2016年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中展出过。

虽然竞拍方没有肯定这把枪就是令梵高致命的武器,但是他们相信这把手枪的历史,在时间上是吻合的。而且从梵高胸部取出的子弹大小,也与这把左轮手枪所使用的子弹口径相同。

● 被拍卖的手枪


不管手枪是否与梵高之死有关,利用梵高的“名人效应”将这样一个受尊重者的悲剧变成买卖,让人感觉确实十分不妥。

在人际互动中,名人效应具有晕轮效应、激励效应、暗示效应和弥漫效应等心理机能。总体来看,名人效应体现为一种能力关系,即支配他人的号召力、影响力。

● 梵高所绘的花


在疑似梵高手枪拍卖事件上,无不充斥着这样的名人效应现象——这把手枪对买家来说是没有任何的观赏价值和功能价值,而仅仅是因为这把手枪和梵高扯上了关系,它就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

这很矛盾,如果没有名人的联系,我们不会对无关的东西有所起眼,但是一旦这些东西与名人挂上钩,我们的注意力容易被转移而忽略了艺术本身。我们为什么把梵高的艺术地位看得如此重要,那是因为他能创作出反映自己精神世界的风格独特的画作,而不是因为他被一把枪所杀。

● 梵高作品《阿尔勒的卧室》


至于手枪的归属应该在哪里?就让它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吧。假如它真的承载着决定了伟大艺术家梵高的这么一个生死时刻,那就让它在博物馆里被世人看见,让人铭记梵高的存在就足够了。

就艺术本身来说,我们的关注点需要回归到梵高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艺术创作上。


“疯子”天才的一生

如果说要评选出一个混得最糟糕的画家,那梵高一定榜上有名。他一生穷困潦倒,要靠弟弟提奥的资助,他深受抑郁和精神病害,生前受尽冷眼,死后却名声大噪。

● 19岁的梵高


梵高曾因怪异的举止,不仅被邻居投诉,还被强行送到精神病院里。他曾自述,宁愿死也不想制作这么多麻烦。

他被送去了寄宿学校,那时候他的绘画、外语都有突出的表现。但是他在任何地方都待不长久,16岁便离开了学校,去了古皮尔国际艺术品交易公司当学徒。三年后,弟弟提奥也一起当学徒。他们开始经常通信,往后的日子里,弟弟提奥是梵高重要的经济和精神支柱。

● 梵高的素描作品


1874年,当梵高在大英博物馆看了荷兰画家伦布朗的画作《基督对话玛丽和玛莎》后,他表现出狂热的艺术热情,成为了伦敦各大博物馆和画廊的常客。

有一段时间,梵高迷恋上了英国的流行艺术——报纸上的黑白印刷画,为此他甚至收集了上千幅画报。他的视线离不开报纸印刷画上反映的社会现实状况,那些生活在脏乱环境中的贫困百姓。受此影响,他前期的作品都是黑压压的一片,颜色灰暗而沉重。

● 梵高的素描作品


梵高的父亲是个教堂的牧师,受此影响梵高信仰基督,他想找一份牧师助理的工作帮助这些受困的底层百姓。但梵高并不能掌握好神职的工作,他只能被任命做一名传教士。

他四处流浪,观察搬运的旷工,观察田间的农民,并把他们用素描的方式画下来。梵高在外独处,作画也卖不出去,这位穷困潦倒的社会底层记录者不得不回到家中。

● 梵高的素描作品


在家里,他喜欢观察织布工人的劳作——他被织布上对比鲜明的色彩吸引了,一些色彩开始被他运用在作品中。

在这一时期,梵高画出了著名作品《吃土豆的人》。这些社会底层的农民在昏暗的灯光下吃着土豆,他们就是靠双手辛勤耕作去换取这么一点粮食的。

● 梵高作品《吃土豆的人》


梵高的父亲死后,梵高来到了巴黎。他在巴黎吸收到了不一样的艺术气息,我们从他的自画像可以看到色彩的变化。

一开始自画像里普遍运用的是深棕色,后来色彩逐渐明亮丰富。


● 梵高的部分自画像


离开巴黎,梵高住进了乡村的一间黄色旅馆,这里是他余生的最后一个停留的地方。

这个地方颜色更是鲜明亮丽,色彩斑斓的建筑透露着百姓淳朴的热情,橘黄色的阳光照着大地,金黄的麦田洋溢着丰收的气息。

梵高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金黄色,表现出对金黄色的强烈热爱。

● 金黄色的颜料


后来,他想邀请志同道合的著名画家高更来这里做客。

于是,他用向日葵装点房间,在等待高更来临的同时,继续画了大量色彩鲜明的作品,包括著名的作品《向日葵》。

● 梵高作品《向日葵》


高更到来后,他们还经常在一起作画。原本两个画家一起交流是好事,但是他们艺术见解不同,所以他们经常吵架,争执不断。

另一方面,高更的画远销外地,卖的很好,但梵高的作品却一幅也卖不出去。因此,梵高经常酗酒消沉,行为举止也变得越来越奇怪。梵高和高更二人的矛盾激化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高更受不了狂躁的梵高,想离开这里。情绪激动的梵高用剃刀威胁高更,甚至还割下了自己的一部分耳朵,这让在场的高更加接受不了。第二天,当地的报纸还报道了“凶手逃跑了”的标语。

● 梵高作品《割下耳朵后的自画像》


在病房里,梵高画下了耳朵受伤的自画像。随后,他也自愿住进了精神病院,尽管他精神状态不太稳定,但医院批准他可以自由地进行艺术创作。

这一时期,梵高产出了大量的画作,基本是每天画一幅的节奏。

但是梵高依然被疾病所折磨,他孤独、抑郁、自残,经常吞食颜料、石蜡。他笔下的画,颜色对比鲜明,看似生机蓬勃的景象,却埋藏着躁动不安,甚至是死亡。

● 梵高作品《麦田与收割者》


以前一直资助他的弟弟,已经成立的自己的家庭,不能再全力资助梵高的自由创作了。

亲友的离开、世人的不解、售画的失意、疾病的折磨,都让梵高觉得自己是个负累,于是他给弟弟写了一封告别信。

● 梵高的墓碑


四天以后,他被发现中枪躺卧在自己的房间。闻讯赶来的弟弟在最后的时间里一直陪守在他身边。折磨了两天,年仅37岁的梵高还是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后记


梵高在死前写给弟弟提奥的最后一封里提到:自己并不想要孩子,而作品就是我的后代。

● 梵高作品《罗纳河上的星夜》(经动画处理)


在梵高结束生命的那一刻,他的艺术价值才被人们所发现。对一个画家最大的尊敬,应该是回归其艺术作品,一边静静地观赏他的画,一边感受他作画的状态。若是喜欢,那就打心底里认可他给这个世界带来的色彩吧。

参考资料:

纪录片:《梵高:画语人生 Vincent Van Gogh: Painted with Words(2010)》

纪录片:《艺术的力量——梵高》

《少为人知的梵高之死》 文/汪忆

《梵高之死一个传奇的诞生》 文/甘木

《疑似梵高自杀所用手枪在巴黎拍卖 以16万欧元售出》 文/海外网

《外媒:疑似梵高自尽左轮手枪将拍卖 拍价达6万欧元》 文/参考消息网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