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败于孙膑后,却是《大秦帝国》里可爱老头惠施,为魏国报了仇

在刚刚进入战国的时候,魏国在列国之中保持着绝对的霸权,从亲贤爱士的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等在魏国变法开始,一直到魏武侯时期和魏惠王早期,魏国国力始终凌驾于列国之上,东征西讨鲜有败绩。尤其是吴起在魏国时,训练的那一支精锐的重甲步兵魏武卒,更是令天下闻之色变的无敌的存在。然而到了魏惠王时期,由于数次庙堂失算,加上大规模的人才流失,以及三晋内部龃龉,魏国已经走上了下坡之路。而在同一时间,魏惠王的强邻们楚威王、齐威王、秦孝公等无不在国内励精图治,推行变法,渐渐成为了威胁魏国霸权的存在。

公元前354年,魏国攻赵,大军包围邯郸,两军相持年余,齐国应赵国之请,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齐军用孙膑“围魏救赵”之计,直扑大梁,摆出一副要攻取魏国新都的架势,却在魏军回师途中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伏。双方激战,魏军战败,虽然损失不大,但为武卒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为后来魏国霸权破灭埋下伏笔。公元前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灭韩,大军一路杀到新郑城下,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应救韩,却故意拖延出兵日期,待到韩、魏两败俱伤之时,又故技重施,以田盼为主将,田婴,田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再次运用"围魏救赵"的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之后又用“减灶之计”诱使庞涓轻兵追击,在马陵设伏,击溃魏军十万,射杀魏军主将庞涓,俘虏魏太子申。

马陵之战,魏国精锐丧失殆尽,军事实力从根本上被削弱,又被秦国趁机在河西发难,最终一顶王冠跌落在地,魏国在中原称霸的日子不复存在。魏国四战之地,且土地肥沃,百姓富庶,很快就成为诸侯眼中的肥肉,从此一蹶不振,最终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对于做惯了霸主的魏惠王来说,马陵之战的失败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尤其是败给了“事小敌毳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焉涣离耳”的齐国军队的手里,更被他认为是奇耻大辱。因此,在马陵之战后,不甘受辱魏惠王的魏惠王便积极谋划与齐国决战,夺回失去的霸权,报马陵之战的一箭之仇。

但此时的情况,魏国与齐国搏命,无异于自寻死路,只会使魏国更加衰弱,如果再次失败,甚至可能面临被诸侯瓜分的危险,对这一现状看的最清晰的要说魏国外相,学富五车的名士惠施了。惠施又称惠子,就是那个经常与庄子斗嘴,讨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哲学家。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之纵横》之中,他被刻画成了一个到处受气,为昏庸的大魏王操碎了心的可爱的老头的形象。惠施是名家思想的鼻祖,但他绝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家与思想家,他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纵横家,是合纵抗秦的忠实支持者,也是魏国最犀利的邦交大臣之一。

惠施向魏惠王谏言,马陵一战魏国精锐丧尽,魏武卒成军非数年不可,仓促之间魏国必定难以打败齐国,魏国不可与齐国再战。而且,想要找齐国报仇,也并非只有出兵一条路,在自己休养生息的同时,让别的国家去攻打齐国,对魏国更为有利。想要让齐国树敌,就必须让其树大招风,给他一顶王冠则是最有效的手段,于是便出现了著名的“徐州相王”事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也承认了魏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之后,楚国自楚武王以来作为诸侯国里唯一称王者地位丧失,楚威王对此愤怒不已,号称"寝不寐,食不饱"。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以齐国僭越称王为名,亲率大军伐齐,与齐将申缚战于泗水,之后又进围徐州,大败申缚,夺取齐国大片土地,将楚国的疆土伸展到江淮地区。齐军大败之际,赵国、燕国也趁火打劫,夺取了齐国许多城池。经过惠施的一番操作,魏惠王的王号得到大国的承认,魏国的大敌齐国遭受重创,算是报了马陵之战庞涓被杀的一箭之仇。然而遗憾的是,魏国终究是在下坡路上走的太久,魏惠王也非能力挽狂澜的明主,纵然惠子学富五车,也没能改变魏国衰落的颓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