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株洲】走进炎陵红色大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院坚持了8年苏区斗争

炎陵(原名酃县)大院,位于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西麓。这里,山高林密景色秀美,素有“小庐山”美誉;更是一块藏在大山深处的红色热土,她特殊的历史地位、作用和贡献,还鲜为人知。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院坚持了8年苏区斗争。期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是酃县苏区的核心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湘赣革命根据地时期,是苏区的大后方,建有军械厂、红军医院、工农银行、红色圩场等。那一时期,有户籍人口1600多人,就有68名中共党员、44名共青团员、53个少先队员、26个儿童团员、42名县、区、乡苏维埃政府干部,260多人参加红军和赤卫队,在苏区斗争中牺牲600多人。

从县城出发,一路上四周翠绿绿的山,当车开到石洲柳坝就开始起山雾,到了将军山已大雾弥漫,仿佛在云端荡漾。等云雾散去,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油然而生。

大坝是一个小村庄,零零散散居着几户人家。位于大院的中北部,与井冈山的荆竹山毗邻。西北面是沟壑,沟壑那边连着桃源洞;东南部通万洋山的主峰。这里的山连着山,就象山的海洋,海拔高度在800~1880米。

当年这里有个山大王,叫朱孔阳,绰号朱聋子,盘踞大院等地五、六年,国民政府多次派重兵进剿,未能剿灭,他的经验就是利用山林转圈,他说:只要会打圈,不要会打仗。后来毛泽东来到井冈山,在讲开展游击战术时,告诉红军指战员:“我们不仅要会打圈,而且要会打仗。”

大坝的三处革命遗址:中共酃县县委机关、第一个酃县工农兵政府、酃县赤卫大队队部旧址成三角形分布,相互距离在一华里之内。每个点都设在村庄的进出口,无论那一处发生敌人进攻,另两处的人员都能在五六分钟赶到支援,进可攻,退能守。设点布防的军事才能真是值得赞叹。

中共酃县县委机关旧址

大院的红色政权是怎么建立起来的?1928年5月20日清晨,中共酃县县委机关在南岸段家垄突然遭敌人攻击,县委书记刘寅生等人牺牲,仅周礼(里)、王元吉俩人逃出来。月底,他俩赶到宁冈茅坪,向毛泽东汇报了县委遭破坏的经过,并请示派人重建县委,领导酃县的革命斗争。随即,毛泽东在谢氏慎公祠召集会议,宣布重组酃县县委班子成员,由李却非任书记、黎育教任组织部长、周礼任宣传部长,并要求随工农革命军锻炼的酃县赤卫大队170多人,跟随李却非等人回酃县帮助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建立以荆竹山、大院为中心与井冈山连成一片的革命根据地。

6月初,他们经荊竹山到达大院的东西坑。在西坑召开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委成员,重建酃县县委。当时县委机关驻东坑,当月中旬迁入大坝。同时,在大坝匡神宫召开县工农兵政府代表大会,成立酃县第一个县工农兵政府。大会选举徐鼎燕为主席、周道隆任财政部长、何国诚任军事委员会书记、李惠云任财政部部长、曾纪林任土地部部长、周亚水任妇女部部长。

酃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后,一方面扩大红色区域,逐步向七都、八都、九都、十都发展;另一方面在中心区域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分田运动。从此,酃县苏区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根据地面积达到1363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68.22%,包括十都、沔渡、大院、石洲、黄挪潭、水囗、下村、平乐等地的115个自然村,与井冈山根据地连成了一片;游击区面达到635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31.78%;全县根据地与游击区面积合计1884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94.29%。

哨所旧址

沿着长长的山垄,峰迴路转,两边的竹林越来越密,里面黑窈黑窈,湘赣省工农银行酃县分行旧址上已树木成林,但残存的屋基还依稀可见。原房屋坐西朝东,在其南侧路口傍有一个3米左右高,圆圆的土台,这是当年的哨所,配有一个武装警卫班担任保卫工作。旧址前面是沟壑,深不见底,可见这是个天然屏障。四周方圆十几里都沒人家,苏区把银行、国库设此,十分隐密和安全。

湘赣省工农银行酃县分行的建立,是根据1932年12月湘赣省工农银行的决定。原定在酃县、莲花、分宜建立三个分行,指定酃县分行负责酃县、茶陵、宁冈、遂川四县苏区及其湘南八县游击区的金融工作,执行国库任务。1933年1月,在这里创办,分行行长由酃县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麦宗元担任,叶光藻任会计。另外两个分行都流产了,只有酃县分行办成,并一直坚持到1934年。酃县分行为湘赣省革命根据地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8年6月,中共酃县县委根据湘赣边界第一次党代会关于“工会组织要积极担负军民伤病治疗和卫生防疫宣传的任务”的决议精神,在医药和医生都很困难的条件下,把一些中草药郎中组织起来,在大坝成立了红军休养所,廖德佑任所长,李坤光为医师。1929年1月底,井冈山失陷,休养所停办。当年5月,红五军返回井冈山后,就在大院西坑正式成立了红军医院,还是廖德佑任院长,李坤光为医师。到1931年8月,红军医院不断扩大,在大院分别建立印子埂、石板头、荆竹窝、小枧坑4个分院,医护人员增加到19人,伤病员最多时达100余人。院长由吴鹏飞担任,副院长廖德佑、邹家旺。因战斗频繁,环境恶劣,经济困难,医疗条件极差。他们自采、自制、自配中草药,以盐水代替酒精,用门板当作手术台,自泡药酒当麻醉剂。就这样医治好无数的伤病员重返战场。

1933年冬,蒋介石调集百万军队,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敌王东原师占领酃县,酃遂苏区范围缩小,红军医院从大院西坑先后搬到桃源洞、焦石、青石、上洞、石禾坪老厂里等地。

来到大院街继续寻找红色足迹,虽说是大院街,却十分冷清,总共只有十来个店面。听说在苏区时期这里有30多个铺面,传说一个早上能卖3头猪肉。苏区政府为扩大物资交流,活跃苏区经济,在这里建立了圩场,逢二、五、八开圩、每月9圩。大部分来自坂溪、石洲、黄挪潭三个区的农民和商人,每圩有好几百人,相当的繁华。这个圩场是酃县苏区仅有的一个红色圩场。大院街的北侧约400米处,有一座烈士陵园,山头松柏苍劲。

当年,井冈山失守后,国民党张敬兮团围攻到大院苏区,苏区军民遭屠戮。县工农兵政府主席徐鼎燕在突围中牺牲。妇女部长周亚水等17名县、区、乡干部和赤卫队员被抓,全部押到马鞍形山惨遭杀害。周亚水牺牲时已有数月身孕,胎儿尚蠕蠕颤动,刽子手又在她身上连捅数刀,凶残暴戾之状,令人目不忍睹。为纪念无数革命先烈,1990年,经人民政府批准,大院农场就在马鞍形南侧的山头,修建了这座烈士陵园。

大院的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和宝贵,特别是在这些革命遗址背后发生的故事,更值得我们去挖掘,去整理,去传承。

墩子里红军医院旧址

来源/方志株洲(微信公众号)

编辑/豆芽

投稿邮箱:610255300@qq.com

新闻热线:28681062

声明:分享要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株洲发布”删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