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府的裱糊匠,清政府和日本起跑线一样 为何中国落后这么多

之所以称李鸿章为晚清裱糊匠是有原因的,因为只是李鸿章自己说的,在清政府和日本打了一仗之后,清朝政府战败,李鸿章曾经给曾国藩的女婿写过一份信,信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既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就可以补上。

当时李鸿章说这句话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大清帝国正是一座即将倒塌的破屋,而李鸿章被称为大清裱糊匠的原因,正是由于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不同的土壤,生出来的不同的教育方针以及师夷长技,两国的不同的目的。

我们先来看一看日本,日本在17世纪的时候,也是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但是在闭关自守的两个世纪,日本人并没有放弃向西方学习,在这个时期主要是向荷兰学习。在日本和荷兰之间有许多商人,他们将荷兰的书籍带到日本,在由日本人翻译成日文进行研究和学习,通过这种途径是日本了解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闭关锁国之后,日本仍然允许荷兰人继续留在日本,主要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好的了解外面的世界。

通过学习西方,日本的知识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日本将教育作为实现近代化的核心,明治日本的强大之处就在于拥有大量受过教育的人才,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就在全国大力推广义务教育,而中国的义务教育建国之后才开始实行,当时日本有许多人出国留学,归国之后就在学校里任教,日本的教育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反观当时的中国,一直延续着千年的私塾科举制度,普通老百姓很难通过科举制度实现步入政界的目的,教育制度依然围绕着传统的儒家思想学说进行,对于西方近代化的科技毫无涉猎,中国在明治维新之后落后于日本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教育的落后,国民素质低下,承担不了国家发展的重任,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和日本同样用这个方法来学习,但是两个国家的目的不同。

当时西欧列强在亚洲各国疯狂获取殖民地,并在中国引发鸦片战争,当时日本引以为戒,如果坐以待毙,只能沦为列强的殖民地,这种危机感使日本走上了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道路,和当时的清朝相比,日本要远远大于清朝,因为清朝当时只是一心从外国手中购买英国的军舰,并没有想如何购买建造军舰的能力。从中就可以看出,日本和清朝同样的方法却没有同样的目的。

清朝虽然兴起洋务运动,对人才的培养也有所认识,其中李鸿章的思想就是造不如买,虽然这种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道理,不能够全盘否定,但是从长远目光来看,自己不能制造,只是一味的引进设备材料,只能组装,长此以往,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只能受制于人。

所以在后来,都是亚洲封建制国家,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起跑也相同,但是日本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而中国错失了革新图强的机会。而李鸿章作为当时洋务运动的代表者,就像前面所说的他是一个裱糊匠,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国家已经腐败,李鸿章只不过是大清政府的替罪羊罢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