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郑国有多乱?大臣被劫持,君主频繁换,但这还不是全部

春秋早期的郑国犹如一个璀璨绚丽但危机四伏的舞台,各种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了一幕幕情节曲折的人间大戏。在经历了郑庄公时期的“小霸”后,郑国走完了自己的波峰曲线,开始不可逆转地向低处滑落。

郑庄公死后,太子忽即位,是为郑昭公。郑昭公有个弟弟公子突,由于公子突的母亲是宗国人,因此公子突深受宋国推崇。为了实现对郑国的控制,宗国国君宋庄公通过武力将公子突扶立到郑国取代了郑昭公的国君之位,是为郑厉公。

眼见大事不妙的郑昭公不敢久留,于是逃奔到卫国,开启了自己的流亡生涯。流亡虽然不是好事,但这在春秋时期很常见。流亡不代表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恰恰相反,如果一个君主没有异国流亡的经历,在春秋时期甚至称不上合格的君主,这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春秋时期的乱局。

不出所料,四年后,郑厉公在与权臣祭仲的斗法中失败,被赶到了栎地。此时流亡在外的郑昭公自然而然得到了复位的机会,被祭仲迎立回国,重新当上了国君。

但风水轮流转,重新成为国君的郑昭公并没有高兴太久。在郑昭公还是太子的时候,大夫高渠弥就与郑昭公交恶,现在郑昭公又成了君主,高渠弥为自己打算决定采取行动。于是,借着一次出猎的机会,高渠弥趁机射杀了郑昭公,这位二进宫的君主自此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事情还没完,既然郑昭公已死,君位又出现了空缺,谁来接任这个位置呢?郑厉公当然是首选,但与之结怨很深的祭仲怎么会同意自己的仇人回国即位呢?于是祭仲与高渠弥立郑昭公的弟弟子亹为郑国国君。

就这样过了十几年后,本来已经风平浪静的政治局面被一件事极其突然地打破了,原来是在外流亡已久的郑厉公出手了。郑厉公派人把郑国的重臣甫假引诱到自己的驻地,然后威胁他配合自己夺回郑国君主之位。甫假为了活命也只好答应了郑厉公的要求,怕他们不放心,甫假还亲自保证只要放了自己,一定完成任务。此时的甫假身份由人质变成了内应,他的目的就是要帮助郑厉公重新复位。

《史记·郑世家》记载:“假曰:“舍我,我为君杀郑子而入君。”厉公与盟,乃舍之。”

完成身份转换的甫假果然不负众望,他在回国后找到机会杀掉了国君子亹,为了不留后患,还顺带着干掉了子亹的两个儿子,可谓是斩草除根。郑厉公和他的哥哥郑昭公一样,第二次登上了郑国的君主之位。

完美完成任务的甫假本想借着拥立之功加官进爵,但他太小看了郑厉公。在外漂泊多年的郑厉公早已深谙此中门道,他没有再向郑昭公那样给手下大臣任何机会,于是手起刀落,狠心地将拥立自己回国的甫假杀掉。

《史记·郑世家》记载:“厉公於是谓甫假曰:“子之事君有二心矣。”遂诛之。假曰:“重德不报,诚然哉!””

估计甫假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的结局。郑厉公杀他的理由看起来很可笑,说他一臣侍二主,完全忘了对自己的恩情,甫假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成为了郑厉公的炮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让我们不禁感叹:“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参考资料:《史记·郑世家》

本文由“大瀚闻史”原创,喜欢的请点击关注,收获更多独家历史趣闻,谢谢光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