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夫人墓挖出石碑,坐实唐朝皇室丑闻,李世民开了个坏头

唐朝是我国封建王朝发展的一个顶峰,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华人聚居区仍冠以“唐人”称呼。不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权力的地方就有诡谲,再伟大的王朝,也从不乏见不得人的一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唐朝的“黑暗传统”。

在西安的一处唐代古墓中,意外出土了一块石碑,镌刻的墓志铭显示,墓主是赵氏夫人,望在平原,祖殁年远,子孙绝嗣。跟显赫的帝王将相陵墓相比,这处赵夫人墓中并没有多少价值连城的陪葬品出土。

不过,墓志铭上的一段不经意的文字,却引起了人们注意:“以元和十五年少帝即位,二月五日改号为永新元年”。元和是唐朝第11位皇帝唐宪宗李纯的年号,而“少帝”指的则是继位的唐穆宗李恒。

在元和十五年二月,唐宪宗突然暴毙,《旧唐书》记载其死因是“皆言内官陈弘志篡逆”,而《新唐书》则提到“守澄与内常侍袱帝于中和殿”,不管是哪种说法,都将唐宪宗的死因指向宦官。

唐朝后期,宦官掌管神策军,一度以家奴身份参与到了唐朝皇室的权力争斗当中,成为皇帝制衡外朝的重要棋子。不过,如果宦官真是杀害唐宪宗的主谋元凶,那唐穆宗继位后的举动就让人大感困惑了。

对于杀父仇人,唐穆宗李恒未作出任何追究。这就存在两种可能性:1、宦官弑杀唐宪宗本身就是受到李恒的指使;2、继位的李恒本身是傀儡皇帝,无力为父报仇。

赵夫人墓志的出土,无疑坐实了第一种可能。

因为穆宗继位赦文中并没有改元一说,史书当中也未记载“永新”这一年号,宪宗在元和十五年暴毙后,继位的穆宗次年改元长庆。生活在京畿地区的赵夫人,却在墓志铭中明确写道:“二月五日(宪宗死后第二天)改号为永新”,并且这一年号没有在京畿之外的墓葬中发现。

这也就意味着,穆宗继位后决定改元,但命令刚刚执行又觉不妥急忙收回。巧合的是,在宣布改元再到追回诏命的短时间里,生活在长安的赵夫人去世了,家人在刻写墓志铭时采用了新年号并埋入墓中,成为孤例。

宪宗的暴毙和新帝继位突然改元而后又撤回,证实穆宗参与了夺权政变,所以才急于掩盖和删改敕书内容。无独有偶,在宪宗死后27年,他的幼子唐宣宗继位(穆宗的弟弟光王),曾隐晦的提到“恨光陵商臣之酷”,光陵是穆宗的陵墓,而商臣则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世子,杀其父楚成王夺位。

可见,唐朝的皇位之争已经不再局限于兄弟间残杀,而是上升到了弑父这一黑暗层面。在李世民杀兄逼父夺位后,唐高祖李渊虽然保全了性命,却也沦为了软禁的阶下囚。李世民这位唐朝明君,终究还是给他的子孙开了个坏头,以至后世屡屡发生骇人丑闻。

在唐宪宗暴毙前,唐穆宗李恒已经贵为太子,他真的有弑父的必要吗?这还得从宪宗末年的太子之争说起。

唐宪宗有20子,长子李宁在立为太子后不久夭亡,曾考虑从二子澧王李恽和三子遂王李恒两人中选一位继承人。最终在郭贵妃(郭子仪孙女)干涉下,唐宪宗立三子遂王李恒(后来的唐穆宗)为太子。

但宪宗对李恒并不是十分满意,所以在立了郭贵妃儿子为太子后,并未让其母凭子贵升作皇后,反而是在内朝任用支持澧王的吐突承璀,外朝则大批启用澧王李恽党人。在朝局当中,澧王派占压倒优势。

这种局面颇有点像唐初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抗衡对峙局面。或许正是因为有过太子被杀的前车之鉴,李恒抢先发难,弑杀其父,夺权上位,再次上演了一场黑暗戏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