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全部战死,母亲在采访时痛哭:若还有儿子,我会继续送上战场

抗日战争打了十四年,从甲午战争开始,中国人被日本欺负了整整五十年,因为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日本人比中国人生活得好。真的是这样子吗?作为国家,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很多方面都比中国强大,这是亳无疑问的,但比起普通人的生活来,日本人可没什么优势。

日本历史上就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国土大部分都是山,虽然不高,但也没法种地。农民们更是穷得叮当响,担负着高达六成的田租,兄弟几个娶一个老婆,不算啥稀罕事。

即使是大名(日本领主,类似中国大地主),也没强到哪去。据说,有个大名的儿子打仗前多喝了碗汤,就被父亲认为贪吃。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了帝国主义道路。国家投资各种产业,利用国家扶持做到一定规模后,再廉价卖给大财团。我们现在熟知的一些品牌,就是这样来的。

有没有感觉到,似乎是日本政府在给大财团打工?其实就是这么回事。日本经济起步的原始积累,除了搜刮农民外,还积极向外输出劳力,赚取外汇,其中就包括娼妓。

1974年,有过一部日本电影《望乡》,描写的就是当年日本少女被卖到东南亚当娼妓,渴望回到家乡的故事。大量的日本女人死在异国他乡,有的才14、15岁。

日本通过各种手段发展经济,积攒了一点实力就往外扩张,吞并朝鲜,侵占东北,真正得利的都是大财阀,以及与他们相勾结的高官。普通日本民众并未从中得到多少好处,连日本皇军都是穷鬼。二战时,一名日本陆军少尉的月薪71日元,可军服、军刀、手枪等等全部是自己花钱买,一整套行头下来要好几百,足以让刚上任的尉级军官掏空钱包了。

二战前,日本的共产主义思潮是列强中最强的,原因就是老百姓被压榨得太穷了。既然这样,为什么日本人又非常支持对外扩张战争呢?不光是普通军人在战场上疯狂,拼死不降,连国内的民众也恨不得把全身心效忠给天皇,有的母亲死了四个儿子还不够,在慰问者来采访时还痛哭说到只恨儿子生少了,不能继续为国战死。

这个还是要从日本的历史说起。日本是个岛国,地震频发,使得日本人有着严重的危机感,对大陆的渴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因而也比较容易团结,虽然日本高层、陆军海军之间的内斗十分严重,可在忽悠民众卖命上,他们是完全一致的。

明治维新后,日本统治阶级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争当列强,先不被人欺负,再去欺负别人,抢钱抢粮抢资源。为了集中全国的财力和意志,日本统治者大力宣扬武士道精神,把天皇塑造成神,把民众洗脑成甘愿为神奉献一切的战士。

战场上的日本士兵都觉得自己是作为武士,在为天皇而战。事实上,他们的祖辈是卑贱的农民,武士老爷杀死他们是不用偿命的。日本统治者需要全国民众团结在一起拼命时,就把农民抬高成了武士。当然,政府和军队的高层,仍然是由昔日的老爷们把持的。

另外一个方面,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短短三十年,就跻身帝国主义行列。大大激发了日本人极端的民族主义和优越感,整个社会陷入一种癫狂。即使有少数比较冷静的人,也不敢表露出来,否则就是国贼,应该被天诛。

脱亚入欧思潮也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是高贵的欧洲白种人,而不是劣等的亚洲黄种人,只是可惜生活在亚洲土地上而己。这和日本全面学习唐朝,而后自居中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日本对其他亚洲民族是极端鄙视的,虽然嘴上叫着大东亚共荣,实际却把亚洲人当成奴隶,那还有谁愿意跟着你混。

​最后一点,日本的扩张多多少少给日本民众带来了生活的改善。日本向朝鲜和中国东北都派出大量拓殖团,减少了国内的贫困农民。扩军和军需生产的增加,也使失业率下降,国内经济看上去一片繁荣。二战前的德国也是靠这一套,恢复了国内经济。副作用便是养出一支庞大的军队,只能继续扩张,以战养战,否则经济早晚会崩溃。

武士道忠君思想和极端民族主义的灌输,扩张带来的利益,三者结合在一起,使日本民众不顾战争带来的伤痛,不惜代价地支持对外战争,才会出现那种觉得自己儿子生得少,不能多为国战死几个的母亲。殊不知,他们的行为给世界,给各国百姓带去了无穷的灾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