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开局时吴三桂曾经席卷半壁江山,最后为何还是失败了?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告老还乡,康熙批准其退休请求但是拒绝让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继承平南王的爵位。康熙此举发出明显的削藩信号,另外两大强藩吴三桂和耿精忠坐立不安,两人为试探朝廷的意思,上书请求撤藩。年轻气盛的康熙执政经验不足,未做充分准备就仓促同意撤藩请求。

当年十一月,骑虎难下的吴三桂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提出“兴明讨虏”的口号,起兵反清。

起兵之初,吴三桂联合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之信、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四川巡抚罗森、贵州巡抚曹吉申、台湾郑经等人向清廷发起攻击。

由于康熙的准备不足,再加上八旗兵战斗力下降,而吴三桂等人掌握着大批精兵,清廷在短时间内失去长江以南的大片领土。吴三桂甚至打到长江边,只要他渡江挥师北上,是十分有希望推翻清朝的。

吴三桂剧照

但是吴三桂迟迟不敢渡江,他企图与康熙划江而治,结果吴三桂的这一战略失误让康熙把握住,康熙利用吴三桂的失误,分化吴三桂阵营,同时源源不断地将精兵调往前线,最终康熙用了八年时间把“三藩之乱”平定。

吴三桂之所以先胜后败,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

1.没有利用好“兴明讨虏”这块招牌

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除了双方的实力外,人心的背向也很重要。

当今世界头号军事美国每次出兵都要为自己找个漂亮的借口,打阿富汗时打着反恐旗号,打伊拉克则是以它有生化武器为由。

吴三桂打着“兴明讨虏”造反,应该说这个口号不错。因为清朝是以残暴的手段夺取汉人天下,清兵入关后逼迫汉人剃头、展开扬州大屠杀、嘉定大屠杀、昆山大屠杀、广州大屠杀等,清兵的罪行令人发指。

因此吴三桂的“兴明讨虏”的旗号,在战争初期起到一定迷惑作用,吸引了一批对清朝不满的汉人。这也是吴三桂起兵之初战果辉煌的原因之一。

但是吴三桂并没有真正用好这块招牌,他没有拥立一名明朝皇室作为名誉上的统领,而且起兵后没有沿用大明的年号,反而在起兵几个月后自称周王。

新朝末年绿林军之所以能推翻王莽的统治,就是他们推出了刘玄这个西汉皇族的金字招牌。

吴三桂最大的败笔就是不但没拥立明朝皇室,反而自己称帝。他称帝后所有人都看清了他的真面目,彻底凉了反清复明志士的心。

2.军事上过于保守

康熙十五年(1676),反清联盟取得巨大成果,已经占领汉人集聚十八行省中的十一个,吴三桂饮马长江,此时“革命”形势一片光明,只要他采纳手下“宜疾行渡江,全师北向”的建议,也许他有推翻清朝的机会。

但是此时的吴三桂居然按兵不动,他派人和康熙谈条件,请求康熙放回自己的儿子吴应熊,取消撤藩。

吴三桂

雄才大略的康熙拒绝了吴三桂的要求,并且斩了吴应熊。

吴三桂大怒,此时才想起渡江。但是这期间已经白白浪费了三个月时间。康熙已经调集兵力做好防备,吴三桂之后再无机会渡江。

吴三桂的这次延误战机,成为这次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对于谋反的一方,一般都是兵贵神速,战争拖得越久对谋反一方越不利。

吴三桂没有趁着起兵之初军队不断获胜,士气高涨之时迅速渡江扩大战果,导致局势被扭转,是他的第二大败笔。

3.带头大哥吴三桂未能有效协调友军行动

靖南王耿精忠是吴三桂最卖力的战友,但是他的地盘被郑经攻击,而且清军大军压境,他干脆投降了清朝。

平南王尚之信则是无间道,他根本没有叛变清朝的意思,他是迫于吴三桂的压力才加入叛军阵营,他反清后根本没和清军打过仗,并且还秘密联络康熙,得到了康熙的默许。

王辅臣在陕西响应吴三桂的叛乱后,吴三桂也未派兵接应,最后王辅臣势单力孤重新投入清朝的怀抱。

台湾的郑经也未能趁“三藩之乱”的良机,共同对付清军,反而和耿精忠为了争夺福建而大打出手,最后逼得耿精忠降清与清军联手将郑经赶回台湾。

作为带头大哥的吴三桂,未能协调好友军的行动,使各路叛军各自为战,最后被清军各个击破,也是其失策之处。

4.康熙的招抚策略得当

“三藩之乱”爆发后,康熙及时调整部署。清政府对付“三藩之乱”,经历了防御、相持、反攻阶段。

康熙根据不同时期,不断调整和完善招抚政策,取得了巨大的策反效果。

康熙

康熙十二年到康熙十四年是防御阶段。康熙先是宣布停撤平南、靖南二藩,此举延缓了二藩的叛乱,为朝廷赢得宝贵时间。

这一阶段康熙的主要招抚对象为孙延龄、耿精忠、王辅臣。虽然当时由于吴三桂势头猛,招抚没有成功,但是给叛军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为日后成功策反打下了基础。

康熙十五年到康熙十七年八月吴三桂病逝,是相持阶段。

这段时期康熙坚持武力加招抚的政策,成功招抚了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和孙延龄,使战局朝着有利于朝廷的方向发展。

康熙十七年八月到康熙二十年是反攻阶段。此时招抚已经进入完善阶段,康熙派吴三桂原属人员进行招抚,增强了瓦解叛军的作用。

在朝廷武力征讨和招抚的压力下,叛军的心理防线崩溃,大批叛军官兵投诚。为朝廷最后平定叛乱扫清了障碍。

5.康熙有战略眼光抢占要地,并且大胆任用良将

康熙极有战略眼光,“三藩之乱”后,他派兵迅速占领各战略要地。

康熙派西安将军瓦尔喀抢占四川要地,又派都统觉罗珠满带兵赴武昌。

康熙剧照

由于占领了要地,有效隔绝了三藩和王辅臣的军队之间的联系,防止战火蔓延。

战争初期,康熙任用满族王公贵族统领八旗军作为主力。后来发现他们战斗力差,于是又大胆起用汉人将领和绿营军队。

康熙提拔了张勇、赵良栋、施琅、姚启圣等大批优秀的汉人将领,最终扭转了局势。

因此,“三藩之乱”开头来势汹汹,但是各叛军心怀鬼胎为了各自的利益最后被康熙分化招抚,再加上吴三桂政治上的短视和军事上的保守,“三藩之乱”最后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