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带你去19世纪古老中国的街头巷尾走一回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中国弃旧图新,发生翻天覆地巨大变化的时代,关于以往“市井生活”的回想也都只是凤毛麟角的一些片段,不足道也。

但是却有这样一种鲜为人知的绘画艺术,在摄影技术尚未发明的年代,记录下了十九世纪中国人真实的市井生活,让多年后的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普通百姓的日常,它就是“外销画”

对于很多人来说,外销画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从18世纪开始,在当时唯一的通商口岸广州,出现了一帮默默无名的民间画匠创作了大量绘画作品。因采用透视法、色彩晕染等西方绘画技术,又反流到国外市场,这些画作被后人称为“外销画”。

充满温度的中国民间趣味生活,扑面而来的古典民风民俗,小手艺人、小商小贩、衣食住行、民风民俗……那些不告而别的生活就这样通过“外销画”与我们不期而至了。

来,让我们一起徜徉在19世纪古老中国的街头巷尾吧!


艺高人胆大

街头巷尾的小手艺人是市井生活中最活跃的人物,他们各有所长,表演的杂耍或是惊险刺激或是新奇有趣,别有一种趣味。

耍双刀

练武的人讲究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双刀讲究看脚底下是什么步法,使什么刀法,八卦连环道里面就有“凤凰抖翎”这一招式。


练皮条杠子

其人在街市上用三根木棍捆成一个架子,上面拴两根皮条,其人手拿皮条,练的这些技艺,招数新鲜,出类超群。


吞剑

其人是善打拳一类的人物,每次吞剑前,先咽下两个铁球,再将铁剑吞下,能听到铁球在肚子里面 “哐哐”的响声,看表演的人可以随意给些钱财,吞剑人借此赚些钱财糊口。

耍百丈旗

其人用好几丈长的白带子拴在一根小竹竿头上,左右随意玩耍,但不能胡乱地绕着自己,有各种各样的名目,又叫做耍百丈旗。


耍碗

其人用一只碗,在棍头上耍转。又用木架子摆在棍头上,再放上碗,飞快地转动,碗不会掉下来,也可以衔在嘴里耍,也有的耍小刀枪、叉子鱼等物件,叫做什锦杂耍。


扇盘碗

其人在夜晚的时候,双手能用扇子将盘碗扇到空中,这种戏法只是哄人罢了。


耍猴

这种动物长得像人一样,浑身长满毛,有灵性,会做鬼脸、穿衣服、爬杆、翻筋斗、赶羊等,其人将猴子拉上街市,鸣锣为号耍猴,以此为生。


移镖刀

一个人站在木板前面,一个人扔镖刀,刀将要挨到皮肉,又不能伤人,练得就是手和眼的精准。两人调换位置也能完成,演练这个要站在十几步远的地方,叫做移镖刀。


耍火流星

其人用一根绳子,两头拴着铁丝络,里面放些炭,点着,名曰火流星。白天用碗盛点水,名曰水流星。


耍耗子

其人用一个木架,上面有各式各样的玩物,有几个小老鼠顺着绳梯向上爬,有的小老鼠能钻塔、进瓜、汲水、钓鱼,令看的人叫好并掏钱打赏。老鼠太小很难教,卖艺的时候以铜锣为号。


玩物有情

街头巷尾的小玩意儿不只是孩子们的最爱,由小商小贩纯手工制作的小玩物丝毫不比现在的玩具逊色。

抖空竹

空竹并不都是用竹子做的,中间有空,用线绳穿过一抖,飞转起来声音非常响亮,是用来玩耍的东西。


踢绣球灯

这种绣球是用竹坯做成一个圆形的架子,用彩纸糊起来,外面再用竹圈套住,用线拴着,里面可以点灯,小孩子可以踢着玩。


卖琉璃喇叭

其人将碎玻璃溶化后吹成喇叭,也有葫芦样子的,叫做“不澄尔”。每到冬春庙会集市时,逛集市的人必会买来吹,喇叭样子的吹起来声音是“呜嘟呜嘟”的,葫芦样子的吹起来声音是“不澄不澄”的。


踢毽子

毽子是用一文铜钱,绑几根鸡毛制成的。随着脚踢上上下下,有人能踢数千个而不让它落地,这是天冷时人们为消遣时间玩的。


卖蝈蝈

中国在冬天和夏天都有蝈蝈,冬天有三种,黑色和紫色的是山蝈蝈,是生长在山中向阳的地方的;青色蝈蝈是嫩的;绿色的最为难得,是专门有人在温暖的地方养成的,价值昂贵。


卖马兰玩艺

其人用从城外割的马兰草编成各种小玩意儿,吹的时候有响声,装在小筐里沿街售卖,哄小孩子开心。


卖口琴

口琴有铁做的,有竹子做的,中间夹着一道两寸长的铁丝,每个卖价二三百文,买来吹的人用嘴衔着,用手拨动中间的铁丝就会发出声响。


当时前来中国经商贸易、旅游观光的西方人,回国时往往会购买“外销画”作为旅游手信或者个人收藏,这些外销画如同今天的明信片一样,成为了西方人了解神秘东方国度的重要媒介之一。

堪称“中国风物的手绘照片”的外销画被当时来中国的各国游客带走,现藏于欧美和日本的众多艺术馆、博物馆,被视为收藏珍品。遗憾的是,在中国美术界和学术界,外销画及其画师却一直被忽视,在中国的博物馆里也罕有收藏。

一张一张翻阅这些外销画,不禁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恍惚间仿佛穿越到了一个似曾相识,却又十分陌生的世界。这里的每一幅图,或绘一行一事,或绘一物一人,构成了十九世纪中国人的另一历史。它们所表达的,其实是宫廷、朝堂、书斋、林泉之外的另一种生活。它们的存在,构成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最生动、最丰富的生活内涵。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平台“中华文化溯源”

原标题《来,和我们一起压马路,100年前的》

动图制作| 周长

撰文 | 吴艳霞 编辑 | 杨飒 陈雪




点击 了解更多

来了解 古村之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