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领土包括现在的安徽吗?

微信公众号|寒山喷史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NO.91 南征淮西

文/图/辑|寒山忆雪

上节说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商王大庚时代,商王国西征汾渭盆地的同时,也南下开拓江汉平原,开辟幕阜山铜矿,并在那里设立了一系列军事据点。

然而二百年后,因商王盘庚迁都殷原,在南方全面收缩,江汉平原的商人据点全面废弃。那么,盘庚为何要迁都河北,并在南方采取收缩政策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盘庚时代回到200年前的大庚时代,看看两者之间将近200年的时间内,商王国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事情。

大庚时代,征服汾渭盆地,又开辟了南方铜矿,「金道锡行」也得以开通,商王国获得足够的青铜原料,青铜礼器的制作从这一时期开始繁盛起来。

大庚可能在位25年,较长的时间让大庚得以从容削弱他的王弟、王侄等贵族的权势,培养自己儿子们的势力。

到大庚时代后期,大庚的几个儿子成为王国内最有权势的贵族,他们也在大庚死后,先后继承王位,分别被称作小甲、雍己、太戊。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小甲在位17年,雍己在位12年,太戊在位75年。即便太戊是前两者的幼弟,商王大庚的幼子,那么太戊即位时也至少要30岁了。30岁即位,在位75年,去世时也超过105岁了。

在人均寿命很短的上古时代,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极小。两三千年的历史,长寿的帝王多在七八十岁,超过九十岁的只有南越王赵佗,而这也可能是因为汉朝人对南越国历史了解的太少,形成的误载。

因此,太戊在位的年限很有可能被夸大,如果说在位50多年,才更符合常理。不过甲骨卜辞并没有太戊在位年份的记载,所以这个问题暂时无法考证了。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并不妨碍我们解读早商的历史。

小甲、雍己在位时,延续其父大庚的政策,支持西征军和南征军对汾渭盆地、江汉地区随枣走廊的占领、消化。到太戊即位时,公元前1467年左右(或公元前1447年左右),商王国对着两个区域的统治已经比较稳固了。

在商王太戊将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中,商王国没有再向中原以外的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扩张」。

中原以西的汾渭盆地,已经纳入了商王国的疆土;中原以南的江汉平原,也在商王国的殖民统治下逐渐稳固;中原以北的河北走廊,是商王国的发家之地;中原以东的山东地区,则是商王国最亲密的盟友——东夷各国的领地。此时的商王国,可以说几乎没有地方可以作为扩张拓殖之地了。

但还有一个地方,可以充当商王国的拓殖地,那就是中原的东南方,淮夷族群所分布的江淮地区。

在太戊之前,商王大庚时代(3500年前左右),商王国就在夷夏交界处的豫东,设立了一处军事据点。

这个据点考古上称之为「栾台遗址」,位于现在的周口市鹿邑县境内,距离商王国东王都(郑州商城)只有不到200公里,处于古涡河的岸边。

涡河起源于现在的郑州一带,恰好是商王都附近,向东南方注入淮河。商族人可以很方便的利用涡河水道,向陌生的江淮地区拓殖。

与向汾渭盆地扩张为了铜盐,向江汉地区探索为了铜矿类似,商王国往江淮拓殖,也可能是为了铜锡矿。

商王国在涡河沿线开辟的最早的据点,就是栾台遗址。那个时代没有职业军人,族群中的成年男子都可能是士兵,所以屯驻栾台的不仅仅是成年男子,还有他们的父母妻儿。

就像全民皆兵的蒙古人和女真人一样,无论是金元还是清,派驻到各地的屯守军队,都同时携带家属。他们与当地原住民分开居住,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面对具有人口与文化优势的汉人,他们或多或少被同化了,当然,也包括被汉人反攻后仇杀的。

但是商族人就不一样了,相对于东南方的东夷、淮夷原住民来说,商族人不仅占有军事优势,还占有文化优势。商族人的青铜技术、宗教祭祀、文字、先进的武器、车马等交通工具,相对原住民来说,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

所以,商族人屯驻豫东南,和蒙古人、女真人屯驻中原各地还不太一样。他们更像是荷兰人屯驻在巴达维亚、英国人屯驻在新约克、俄国人屯驻在雅库茨克。

在商王太戊之前,商国在豫东南拓殖的据点,就以栾台据点为代表,在据点以外,是夷人原住民的世界。

到了太戊时代,商国的人口不断增加,汾渭地区与江汉平原距离遥远,并不适合大规模移民,而豫东南距离商王国核心地带(原夏王国核心地带)淮上平原近在咫尺,所以大量的人口开始填充豫东南地区。

向东南拓殖的商族人(包括夏人后裔),除了沿涡河顺流而下外,还可以沿颍河、汝河顺流而下。

颍河起源于登封、新密一带,向南经过许昌、周口、项城、沈丘、界首、阜阳一线注入淮河。汝河起源于汝州,向东南经过郾城(漯河)、上蔡、汝南、新蔡一线注入淮河。

经过太戊时代半个世纪的发展,商族人已经基本填充了豫东南地区,包括皖西北一带,甚至抵达淮河北岸。

这其中,由涡河南迁的,甚至是由栾台据点发展而来的一支商国移民,向东南拓殖到豫皖交界的永城、宿州一带。移民的首领为商王国的贵族,定居新领地之后,被商王太戊册封为侯,国号为攸。

攸侯逐渐发展成为商王畿东南侧最强大的诸侯,不过,攸侯子孙在商朝历史上大放光彩的时代,还得到商朝晚期。

太戊在位的时期,大约公元前1467年(或公元前1447年)到公元前1393年左右,恰好是考古学上的「二里岗文化下层晚期」。在这个时期,商文化向东南扩张到涡、颍、汝河下游,覆盖了整个豫东南和大部分皖西北地区,原先覆盖在这里的岳石文化,向东退却到鲁西南地区。

就在商族移民潮开始的同时,原先已经屯驻在这里的商军,已经派出了一直南征探险队,向东南探索陌生的土地,寻找铜锡矿藏。

他们沿涡颍汝河顺流而下,抵达淮河干流,再沿淮南地区的淮水支流,向南探索。

从汝河南下的,进入淮河后,从潢河、史河、淠河等支流向上游探索,抵达大别山北麓,「英」「六」等淮夷古国开始出现在中原人的视野中。这一支队伍没有发现铜矿,不过他们把英、六等国变成了商的藩属国。

从颍河南下进入淮河的探险队,抵达淮河干流后,又从淮南支流——东淝河南下,抵达东淝河与南淝河源头处,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会合肥市一带。从这里登陆,向东南稍行几十公里,便可以抵达巢湖,可以顺水路进入长江。

抵达长江后,探险队又沿江探索,最终在今天的铜陵池州一带的皖南山区发现铜矿。比如怀宁县月山古铜矿、南陵县境内铜矿、池州贵池区境内古铜矿。

随后,商族人在这里建立村舍据点,开采铜矿并初步冶炼成铜块,在从巢湖、淝河、颍河涡河一线运回商国东王都。因而,这一条路线,也成了「金道锡行」的一部分,可以称之为「淮西线」,或者「金道锡行东线」。而位于铜陵的这座商族人据点,考古学上称之为「师姑墩遗址」。

相比西线汝河探险队为商王国发展出几个可以上贡的藩国,中线颍河探险队发现了大型铜矿来说,东线的涡河探险队可以说是两手空空,除了发现凶悍的淮夷部族。

涡河与淮水交汇处,称作「涡口」。在近现代,涡口南岸有一个稍有名气的城市——蚌埠,在商周时期,这里是淮夷中的钟离国的领地。

从涡口沿着淮水向东100余公里,是汴水与淮河交汇处,称作「汴口」。在现代,汴口南岸有一个小有名气的城市——盱眙,而在商周时期,这里是徐国的领地。

与淮西地区部落林立、方国繁多的情况不同,淮东地区靠近山东古东夷人的领地,形成了比较大型的方国。自龙山时代,古东夷人部族出现早期方国之后,淮东地区就一直处在东夷人的影响下。

其中尤其是嬴姓方国,借泗水、汴水河道之便,控制了淮河下游,使得徐国的领地从下邳一带延伸到淮河北岸,钟离国的君主也来自嬴姓方国的贵族。

大型方国的存在,使得商国远征探险队对淮东地区的探索无功而返。而金道锡行的东线需要在「合淝」地区弃舟登陆,商王国始终想从淮河下游寻找通往长江的水道。这也使得接下来的三四百年里,商王国始终把东部淮夷视为主要敌人,试图探寻江淮的连接之处。

不过,打通江淮水路,并不是商王国目前最着急的事情。在太戊统治的后期,商王国人口翻倍,对食盐的需求量大增,而运城盆地的解池所生产的盐巴,供应整个中原地区已经比较紧张

除了解池外,另一个比较早开发的产盐地,就是济水下游,渤海西南岸的莱夷领地,后世的齐国和青州,现在的淄博、潍坊一带。

因此,商王太戊把目光集中到了东方。

不过要想往东方扩张,就得穿过甚至占领曾经的盟友——古东夷人的地盘。面对曾经的盟友,商王国该如何抉择呢?

我们下节继续解读。

-END-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寒山喷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