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朝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被杀事件始末

唐高宗龙朔三年九月,唐朝和新罗联军大破百济、倭国(日本)联军于白江口,百济尽平,除了留下刘仁轨部镇守百济之外,主力凯旋班师。在此背景下,武则天认为朝廷应该有所改新。正好十月,有司奏称东内正殿含元殿前出现麟趾。麒麟是瑞兽,它的出现具有致太平的象征,这无疑是官吏知道武后爱好祥瑞,为了讨好武后,迎合其心意编造出来的。武后立即说服高宗下令,明年(664年)更改年号为“麟德”。

四川省广元市唐高宗和武则天像

原来武后做昭仪时不耻委屈地侍奉高宗,千方百计地讨高宗喜欢,目的就是为了争宠夺位。当上皇后后,她知道高宗既爱自己,又钟情其他女人,特别是自己的姐姐韩国夫人及韩国夫人的女儿魏国夫人,这是她所不能容忍的。于是就以高宗的健康为由反过来实行“御夫”,监视及控制高宗的行为。“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就是指高宗的性放纵受到了武后的限制。时间长了之后,高宗遂忿忿不能平。

不用说是天子,从大臣到普通地主,谁不是一妻多妾。一夫一妻,无非是那些家无隔夜粮的匹夫。处于这样一种境遇中的高宗,第一次对武后产生了无比的愤恨。高宗悔恨当初不该迷于武媚的妩媚妖艳,堕入情网,以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而此时的武后依然风韵翩翩,被公认为是国色天香,只是由于埋头于朝政,疏忽了闺房之事。在高宗眼里,她到底与从前的媚娘不同了。

麟德元年,武后召请道士郭行真进入东内为蛊祝厌胜之事,事情被宦官王伏胜揭发。而当高宗得知王伏胜报告“有道士郭行真出人禁中”,于是便疑心武后与郭道士有染,顿生醋意,勃然大怒。厌胜是严重的案件,当年王皇后被废就与厌胜有关。武后蛊祝厌胜之事必有咒害的特定对象,这个对象应该就是和自己争宠的韩国夫人和魏国夫人。高宗得悉此事,密召宰相上官仪来商议。

上官仪画像

在当时情况下,朝中各派政治势力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自宰相李义府被贬后,武后在朝中的心腹势力下降,翊赞集团受到很大的打击。

而上官仪善为文章,尤工五言诗,成名很早,当时人们纷纷效仿他的文体,人们称为“上官体”。他早年系出武后堂舅杨恭仁的门下,为杨恭仁所礼遇,举进士出身。太宗闻其名,召他入宫为弘文馆直学士,常与他作文相和,甚至要他批改草章,由此屡次升迁。龙朔二年上官仪升任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成为宰相,又加银青光禄大夫,仍兼弘文馆学士,是典型的文学侍臣,深受高宗喜爱和信任。

上官仪有典型的文人性格,颇恃才任势,对某些原则还有点死心眼,故为当代所嫉。这种性格对于一个文人来说非常可爱,但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讲实在是太不利了。因为是读书人出身,又死心眼,所以对儒家经典学说很是认可,对女人参政议政很抵触。这使他不自觉地站在了武后的对立面,对长孙无忌等元老宰相和废太子李忠很是同情,龙朔三年掌握实权的宰相李义府被贬后,上官仪实际上得以独掌朝政,其他宰相大多看上官仪的眼色行事。这使武后的反对者们蠢蠢欲动,认为通过上官仪可以把武后赶下皇后宝座,他们暗地里支持和拥护上官仪。

而宦官王伏胜原来服侍过李忠,李忠被废后,他的地位一落千丈,在宫中成为任人欺负的羔羊。他一直在寻找机会报复武后,重新获得重用。向皇帝告发皇后本身需要极大的勇气,如果没有上官仪等大臣的支持是不敢做的。

废太子李忠原来是长孙无忌等托孤宰相阻挡武则天成为皇后的第一着棋子,因此成为武后的眼中钉。显庆元年被废后,其实他并没有过错,被改封为梁王,后又为梁州都督和房州刺史。此时的李忠,害怕武后的进一步迫害,处于严重的紧张和焦虑之中,他常穿妇人衣服来防备刺客。显庆五年七月,武后安排一名服侍李忠的妇人告状,高宗遂废李忠为庶人,迁居黔州,囚禁在高宗大哥李承乾住过的房子里。李忠虽然被贬,但原来支持李忠做太子的朝中势力还存在着,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为李忠鸣不平。

显然,帝后之间的矛盾仅仅是男女关系之间的争风吃醋,而上官仪不满皇后干预朝政,想借此达到废黜武后,打击翊赞集团的目的。

在得到高宗的单独召见后,上官仪挑拨说:“皇后专权跋扈,民怨沸腾,请废去她的皇后。”高宗心里正憋着对武后的怨气,经上官仪一挑拨,这火就给激发起来了。高宗本来还没有明确目标的心,一下子坚定起来了,立刻命令上官仪草拟废后诏书。

在这危急时刻,武后的宫中情报网又发挥了作用。有人飞奔去向武后报告,武后迅速赶到高宗面前自诉,高宗疑团立即冰释。武后看到上官仪起草的废黜自己的诏书仍在高宗的案头上,墨迹未干,高宗“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高宗“羞缩”二字道出了高宗自己酿制的醋意,害怕武后埋怨自己,进一步向武后解释说:“我起初并没有废黜你的想法,是宰相上官仪教我这样做的。”

废立皇后是严重的政治事件,必须经过周密的筹划和朝中众大臣的支持。当年高宗废王皇后是何等的惊心动魄,高宗和上官仪应该都没有忘记!在武后没有明显有违皇后礼仪和错误的前提下,并且又没有继任的合适人选,仅凭高宗的一时之怒是无法完成的,此事也体现了上官仪在政治上的不够成熟。

麟德元年十二月,武后开始铲除宰相上官仪及其同伙。武后整肃上官仪的方式如同整肃长孙无忌等人一样,执行者也是许敬宗。由于上官仪曾经当过废太子李忠为陈王时的僚属,王伏胜也曾服侍过李忠,上官仪和李忠平时来往比较密切,于是武后使许敬宗诬奏,说他们三人暗通谋大逆。说上官仪与王伏胜等联合反对武后应该是事实,说他们造反是没有根据的诬陷。

许敬宗剧照

像对待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一样,高宗为了继续赢得武后的辅政和支持,只得牺牲上官仪等了。于是下诏逮捕上官仪,很快上官仪就被害死狱中,时年五十七岁。其子上官庭芝、宦官王伏胜皆被杀,家属籍没,他的孙女上官婉儿时在襁褓,就是因为此案而没入宫中,此女长大后竟然成为武后的心腹,权同宰相,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上官婉儿剧照

两天之后远在黔州的废太子李忠也被赐死,此案牵连宰相刘祥道等朝士多人,皆因为与上官仪友善而被降职或流贬。当年正是上官仪起草了废李忠为庶人的诏书,现在,两个人倒莫名其妙地成了同党。

在此案中,高宗的态度值得思考,他对自己的亲生儿子李忠和多年跟随自己的大臣上官仪是有很深感情的,但和武后相比,他还是毅然决然牺牲两人的性命换取武后政治上的支持和感情上喜爱。

武后利用此案可谓是一箭双雕:既除掉了对储君李弘有潜在威胁的废太子,又借机再度杀贬对她不利或她所不悦的宰相朝臣,轻松地化解了危机,威权于是又大大增高了。

高宗通过上官仪案,轻杀宰相,枉杀废太子李忠,在朝野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此案尽管是高宗下命令执行,但在后面起决定作用的是武后。她积二十五年的后宫生活经验,及前代宫廷斗争历史教训,深知处境是危险的。皇后虽然在后宫有权,但在男权社会里,皇后仅仅是皇帝的附属品。皇帝乃至尊,皇权至高无上,皇后自称妾,侍奉君主,皇帝可以废后,也可以杀后。武后受皇权委托,内辅国政,但不可以限制皇帝的自由,不可容忍皇后藐视皇权。宰相也不允许自己的权力受到皇后的制约,如果皇后受到大多数宰相、重臣反对,其地位也不安稳。

武则天博学睿智,富于韬略,认识到皇权、后权、相权矛盾不能再激化,必须加以缓和、调整,必须尊奉高宗、尊礼宰相,自己的地位才能稳固。

武则天马上吸取教训,落实到行动上。在宫内宫外的问题上,她采取智取的方式,避免和高宗硬碰硬和过分刺激高宗,以免废后之事再度发生。此后直到高宗驾崩,武后一心一意辅佐高宗,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也是采用上表等比较委婉的方式向高宗进谏,尊重并维护高宗的权威。还有,就是尊礼宰相,特别是咸亨元年(670年)许敬宗以年老退休后,武后感觉朝中无人,对宰相更加尊礼。像郝处俊等一些甚至当面反对武后专权的宰相,武后也是小心谨慎,泰然处之。她把后权限制在高宗授予的内辅国政的范围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