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的生活趣事,这些还是我们认识的大诗人吗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们对于文人的印象就是文笔极好,有理想,有抱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但是他们也是人,同样有生活的小故事,这才是完整的人生,我们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是如此。

敲大龅牙的韩愈

众所周知,韩愈是一个性情中人,一般这种人特别容易交到朋友。但鲜为人知的是,~韩愈同样是个“以貌取人”的人。

他在潮州任职时,有一次在大街上看到了一个面露凶色,还有两颗大龅牙的和尚,就这样的长相,韩愈觉得此人绝对不是个好人。

再看那个和尚的两颗龅牙,他就在心里想,我下次一定要找机会把他的那个龅牙给敲掉,就这样想着,想着,就回到了衙门。

到了衙门之后,有一个看门给韩愈递来的了一个盒子,说是有一个和尚送过来的,打开一看,原来就是和那个和尚一模一样的。

当时韩愈特别惊讶,他都还没有说出口,那个和尚怎么就知道了呢?所以,他立刻派人去找这个和尚,并把他请到了衙门里。

和尚一到衙门,韩愈才发现此人是灵山寺有名的大颠和尚,学识特别渊博,于是他立刻肃然起敬,还不断给大颠和尚道歉。

就这样,韩愈和大颠和尚成了好朋友,并且这件事被潮州的人民永久的记录了下来,后来,为了纪念两人的友情,专门修了一座“叩齿庵”

改农奴制的柳宗元

柳宗元刚到柳州任职时,他发现柳州有一种惨绝人道的“奴隶”制度,如果还不上欠给债主的钱,就用男、女做抵押,而且一旦为奴,就无法再恢复自由身。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变身为奴,那么你就再也没有机会逃脱这个“称谓”了,你更不可能自己为自己赎身。

柳宗元知道后,非常气愤,立即下令修改这种“奴隶制度”,并且规定,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变成奴隶,你可以在债主家里为其工作,直到工钱抵完就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

这个制度的改善,让很多贫困家庭的老百姓减少了因家庭的压力而带来的痛苦,所以广为大家称颂,后来还推行到了其他旁边的州县。

“放屁”的苏轼

苏轼在黄州任职时,常与佛印禅师关系特好。一日,苏轼灵光乍现,立即写下了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送给佛印。

可佛印看后立即送了苏轼两个字:“放屁”,当时苏轼看到这两个字后,给气的差点跳了起来。

随后,立即坐船去寻佛印说理,一到了佛印那,他第一句就说:“为何说我写的文章是放屁”,佛印一听,不慌不忙的说:“你不是说你八风吹不动吗,怎么被我一个‘屁’字给吹过来了?”

这不说还好,说完苏轼更是生气了。但苏轼也不示弱,还又给怼了回去,这也足以证明他们两个关系特别好。

“吃墨”的苏洵

一天端午,苏洵发奋读书,竟然连吃饭都忘记了。夫人心疼他,就特意准备了一碟粽子送到书房,旁边还放了一碟白糖。

可苏洵专注于自己读书,拿起一个粽子蘸着墨水就吃了,等过了一些时候,他的夫人进来时发现,粽子虽全被吃完了,但碟里的白糖却没动过。

这让夫人很是惊讶,因为苏洵是特别喜欢粽子沾着糖吃的。后来一看桌子上滴落的墨汁,以及他嘴角的墨印,才明白过来,他是不小心把墨水当成了白糖。

竟然也能把吃的东西和用的东西给弄混了,可见苏洵当时是多么专注于学习,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努力,才会有了后续的成就。

苏辙名字由来

很多人都特别好奇苏辙这个名字的出处,又为何要取名苏辙,其父也说过:“天下的马车没有是不按车辙走的,虽然马车拉的好,车辙是不会算功劳的,但如果马车出事也不可能会算在车辙上。”

所以,虽然“辙”不会致福,但也不会招灾,平平凡凡的也挺好。最神奇的是,这些都是父亲给他取名时的愿景,可没想到后来,这几句话还真的和苏辙的性格“如出一辙”。

“三上文章”欧阳修

世人对欧阳修的评价有很多,但是他个人的传奇轶事可不多,所以从就本就少的故事里,艰难的找出了一个。

有一次,欧阳修突然聊到了自己的文章创作,大家都是夸赞的说他的文章很有内涵很吸人眼球之类的。

欧阳修却突然自己很认真的说,他的文章一般都是在“坐马车时,头靠在枕头上时,上厕所时”想出来的。

一是因为平时太忙了,根本没有时间写,二是这样写会有很多灵感,不用冥思苦想,就这样“三上文章”成了欧阳修的专属用词。

王安石与“鹿丝肉”的故事

众所众知,王安石是一个好男人,一生只有吴氏一个妻子。有一次,有人告诉吴氏说,他的丈夫特别爱吃鹿丝肉。

吴氏听了很是纳闷,自己怎么不知道,于是晚上就试了一次,把鹿丝肉放在王安石最近的地方,果然,一顿饭下来,王安石几乎是只夹鹿丝肉。

可吴氏像是看破了什么一样,第二天吃饭时把鹿丝肉放在了离王安石最远的地方,那天吃饭,王安石就没有向鹿丝肉动过筷子。

原来,王安石不是因为喜爱吃鹿丝肉,而是因为它离他最近,他只吃离自己近的食物,仅此而已。

出售粮食的曾巩

曾巩因朝廷党派之争被两边排挤,所以自请离京外调,宋神宗就把他调到了越州做通判。

到了越州就职后,没过多久就遇到了饥荒,当时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曾巩立即联系当地富豪询问他们家里的余粮。

并且要求他们买粮食给当地的百姓,以解决粮食的问题,至于价格可以比平时要高上一点,这样对大家都不亏。

至于那些买不起粮食的人,衙门借钱或者是出钱让他们解决“燃眉之需”。这样大家都不会受饥荒的困扰了。

以上就是关于唐宋八大家的一点点故事,他们同生于封建时代,有相同的理想抱负,有不分伯仲的文学造诣,这样的人,也许离我们真的越来越远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