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皇帝的“改元”的重大意义

古代帝王都有着自己的名字,但是在大家回顾历史书籍的时候,就会发现没有什么什么姓名年间的说法,但却有开元年间、康熙年间以及雍正年间等等这些非皇帝名字的说法。这是为什么呢?首先这是用来表达历史上的某一个时间段,而玄宗年间就是指唐玄宗在位的那段时间。康熙年间则是康熙皇帝在位的那段时间。其中玄宗、康熙与雍正这些名号正是各朝各代皇帝的年号。而这些年号是怎么来的呢?它又有什么讲究呢?

建元与改元的讲究

中国历史上的建元是从汉武帝开始,当时正式建立“年号”,并且作为一种制度传袭下来。因此年号制度实行以后,每一位新皇帝的登基都要重建“年号”,也就是所谓的改元,这种制度一直延续至清朝末年“宣统”时才结束。然而年号却没有真正结束,因为辛亥革命后,所用的民国岁次以及袁世凯的“洪宪”仍留有年号的痕迹。

年号不仅仅是每一代皇帝纪年的名号,也是这个朝代的标志。其中“纪元”亦称建元,乃是是纪录年度之始。可是西汉之前的朝代,一个皇帝无论在位时间多长,都是没有进行改元,而且也没有建立年号。毕竟王号纪年确实比年号纪年方便一些。那时候,继承王位的人,也只好采用王号来进行纪年,而不使用年号,如周惠王元年。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政治的需要,皇帝便逐渐放弃了原来的纪年方式。

中国历代各朝所定的年号又有什么讲究呢?其一,为了称谓之便,年号大多使用两个字,例如汉朝的初建、晋时的永和、唐朝的贞观、宋代的元嘉以及明朝的万历等等。不过历史总有例外,也有很少数的皇帝使用三个字、四个字以至六个字的年号。其中的三个字年号自公元9年王莽的“始建国”开始出现。随后又出现了“中大同”和“中大通”等三字年号。而四个字的年号却有着不少了,如北魏太武帝的年号为“太平真君”,唐代女帝武则天的“天册万岁”以及“万岁通天”,宋代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最后的六字年号,则有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以及惠宗“天赐礼盛国庆”等这些例子。

其二是用词需要经过反复筛选,采撷吉祥字眼。为此,年号大多使用“大、太、应、元、天、中、永”等字来开头。

历史上年号最多的皇帝

历史上有不少的皇帝具有多个年号,如汉武帝有11个年号,而武则天在位21年有18个年号。不过也有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例如后晋的“天福”年号、后周的“显德”年号。到了明朝以后,基本上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因此那时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康熙帝。而皇帝改变年号是在如下四种情况下进行的。其一,皇帝不满意已经有的年号,然后自行下诏进行更改的。如西汉武帝在公元前110年正月,因东巡,封禅于泰山,故改元“元封”。其二是旧皇驾崩后,新皇刚立。如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二月驾崩,皇太子弗陵继位。次年,便将自己的年号改为“始元”。其三就是改朝换代,如公元九年,王莽篡汉,随即废除“初始”年号,并改年号为“始建国”。其四是则本来的皇帝因为统治不力成为了傀儡,权力被某位重臣或他国人控制,此时的年违背了皇帝的意愿。如清末溥仪的年号“宣统”。

其中改元最多的皇帝,这女帝武则。从公元683年12月武则天临朝称制起,直至公元690年称帝,在这7年间,她就已经为自己建立了年号,而且有4个年号之多:分别为光宅、垂拱、永昌、载初。

而从公元690年到公元705年,武则天已经在位了15年,此间,她先后使用了14个年号:分别为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神龙。

总之,在武则天当政的大周时期,仅仅在位二十一年,却使用了多达十八个的年号,可谓空前绝后,中国历史上使用年号最多的皇帝的称号实至名归。

历史上被“撞衫”次数最多的年号

中国历史因此历史上历代年号的采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复现象,如用“建武”作年号的有7个;“建兴”有11个;“太平”做年号的达9个之多;另外“中兴”、“永和”、“永平”、“永兴”、“建和”、“建平”,这些年号就分别各有6个皇帝使用过。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历史知识,有的是有意追慕摹仿前朝,因而导致年号重复。悠久,年号重复现象也就在所难免。有的是刻意重复,如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他的年号“建武”就很受一些国运衰颓时期帝王的青睐,西晋惠帝、东晋元帝、南朝齐明帝等都使用过这个年号;更多的则是失察,无意中用了别人的年号。如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如果他知道在封建时代被称作“贼”的方腊也用过这个年号,恐怕就不会用了。

建兴年号被13位君主使用,分别是:怀帝刘禅(年号为汉建兴)、会稽王孙亮年号为吴建兴元年;武帝李雄(成建兴)、愍帝司马邺(晋建兴)、昭公张寔(晋建兴)、成王张茂(凉建兴)、文王张骏(凉建兴)、恒王张重华(凉建兴)、哀公张耀灵(凉建兴)、冲公张玄靓(凉建兴)、成武帝慕容垂(燕建兴)、威德王扶余昌(百济建兴)、圣宗大仁秀(渤海建兴)。

除此至外,建平年号也被使用了9次,也属于使用次数最多的年号:哀帝刘欣(汉建平)、明帝石勒(赵建平)、文帝石弘(赵建平)、文帝慕容瑶(燕建平)、昭武帝慕容盛(燕建平)、献武帝慕容德(燕建平)、白亚栗斯(建平)、率善王刘虎(建平)、哀王沮渠牧犍(凉建平)、酒泉王沮渠无讳(凉建平)、南郡王刘义宣(宋建平)、文景帝元愉(魏建平)。

“改元”的重大意义

改元的意义主要有:第一,预示着新的皇帝要登基,其中年号要在登基时改,并于次年新年使用。第二是为了纪念某件大事。例如,汉元帝因为边关无战事,便改年号为竟宁。汉灵帝刘宏因为黄巾军被平定,然后改年号为“中平”。武则天则因为李显出生了,就将年号改为“显庆”。第三是具有取吉祥之义。如,武则天因为觉得大佛的脚印特别吉祥,于是就改年号为“大足”;她长出新眉毛了,也将其视为吉祥之兆,就改年号为“久视”。

由于改年号一直被认为是吉祥的,所以皇帝每改一次年号,都要大赦天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改年号能够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最后,年号也可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如晋哀帝上台后,将“升平”改为“隆和”,可当时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便有民谣唱道:“升平不满斗,隆和那得久,桓公入石头,陛下徒跣足。”晋帝听后不悦,便改年号为“兴宁”,可百姓复歌曰:“虽改兴宁,复聊无生。”果然,晋哀帝崩,在位仅5年。

综上,可见自汉武帝以来,年号都是每一位皇帝所必需的。而且年号的用词是非常的严谨,一般都会使用吉祥的字眼。可即使年号有着吉祥的寓意,其也一样会被一些皇帝更改,而这也称为“改元”。“改元”一般不是皇帝的一时兴起,往往是因为当代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而引起的。不过“改元”的实质也是对古代迷信思想的反映,因为不少帝王都曾希望通过“改元”来改变国家的命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