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但却遭到了后世千年唾骂,实在冤枉

2013年04月15日,扬州市邗江区发现了疑似隋炀帝陵寝的古墓,之后,根据出土的“随故炀帝墓志”、十三环蹀躞金玉带、鎏金铜铺首及大量文官俑、武士俑、骑马俑等高规格随葬品,结合文献的记载,这座古墓被确认:正是隋炀帝杨广的墓葬。

都知道,崇拜秦皇、汉武的隋炀帝,是隋文帝杨坚的继承者,雄才伟略的隋文帝杨坚给继位者杨广打下了一份可观的家业。隋炀帝登基后,把年号改为大业。身为帝王,他背靠父亲杨坚打下的基业,志向远大的他,能进一步扩大家业吗?作为当时天下最为辽阔,最为富裕的帝国的拥有者,杨广开始了他极富传奇色彩的后半生。

一千名容貌美艳的少女,手拿着雕板镂金的船桨划着龙舟,缓缓而行。这是唐代作家颜师古在其《大业拾遗记》一书中所描述的情景,据说,这是隋炀帝到江南出游的真实场景。到了明代,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就更为戏剧化了。小说《隋炀帝艳史》中,除了写这一千名美女之外,又给隋炀帝添加了一千只羊... ...总之,后代关于隋炀帝的作品都是极尽香艳的,而下江南的事情也被写得面目全非。

他虽是北人,所作却可雄视南士。王夫之评杨广《泛龙舟》曰:“神采天成,此雷塘骨少年犹有英气。”从杨广的《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出其诗歌风格是丽而不艳,柔而不淫,有正言之风,雅语之气。从他的现存另一首《夏日临江》亦可看出此风: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

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

逍遥有余兴,怅望情不终。

事实上,隋炀帝是一个有胸襟、有志向,希望有所作为的封建帝皇,他改年号为“大业”,估计是心中渴望能成就一番大业吧。《隋书· 炀帝纪》的记载称,杨广“尚秦汉之规摹”,记录了他渴望完成大中华大一统的伟大理想,处处向偶像秦皇、汉武学习的远大理想。

如何成为继秦皇、汉武后又一位千古一帝呢?如何实现自己心中的鸿鹄之志呢?

主动出击,亲力亲为,则是隋炀帝的法宝之一。杨广曾经率领隋朝军队,从海拔近四千米的祁连山穿过,到达了中国的西部。就这一点,他已经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翻阅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渴望在中国西部有所作为的皇帝。

燕支山,大摆宴席,招待高昌王麴文泰及西域各国大臣和使者,武威、张掖等地的百姓。以帝皇的尊贵身份,向西部各国发出友好的声音,伸出友谊之手,用行动告诉西部商人们:不用害怕,大隋朝是友好的,你们放心的做生意吧。重新树立信心,重燃丝绸之路的繁华景象。

杨广做了十四年的皇帝,其工作量惊人。曾两次下扬州,巡视突厥河右,去过越南,作为最高领导人,他亲力亲为,进行着招抚工作。实际上,他一直东奔西走,在国内外巡游,待在京城长安的时间不到两年,住在洛阳的时间更是三年有余。

而这些,只是想实现一个幅员辽阔的千古帝国,成就一番足以比肩秦皇、汉武的大事业,成为一个比他父亲杨坚更雄韬伟略为后世称赞的帝皇。可惜,天不随人愿,杨广的这些所作所,为给老百姓们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老百姓求的是两餐温饱,安居乐业,而不是万世基业。得民心者,得天下;相反,失民心者,失天下。如果,杨广能进行经济改革,好好与民休息,先求富家再谋强国,也许就大隋王朝真能千秋万代,兴许他或是他的后代们也能开创一个唐朝鼎盛时期万国来朝的繁荣局面。

可惜,历史不可如果,隋王朝的衰败,从东征高句丽开始。

从东征高句丽开始,大隋王朝便初涉险境。实际上,早在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就曾因为高句丽与靺鞨两个小国起兵进攻辽西联兵,而派遣汉王带三十万隋军反击了高句丽与靺鞨。隋炀帝登基七年之后,为了还辽东一个高枕无忧,打算彻底解决高句丽问题。

大业七年二月,隋炀帝决定讨伐高句丽。

打高句丽不是为了侵占高句丽,而是为了祖国的统一。只有彻底解决高句丽问题,才能还辽东一片安宁。在那个年代,“朝野皆以辽东为意”,辽东地属汉朝的四郡地,本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要辽东一天没有回到自家领土,皇朝便一天不能说自己已经完成了统一大业。

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一直到唐高宗,每个帝皇都有着大一统的梦想,都曾对辽东动过手。

那么,辽东真的那么重要吗?高句丽真的非打不可?不打不行吗?

当然,领土的完整,在古往今来一直是每个国家必须捍卫的使命。统一国家,巩固边疆,这是每个国家领导人终生的使命,因为,古代的皇帝就是终身制的。

大业七年,为征战高句丽,大隋王朝各地军队、粮草、辎重等,都集中到涿郡这个地方,集一国(当时天下最强大,最富裕,如今天的美国)之力,对付一个小小的高句丽,天下人都以为:定平高句丽会很快取得胜利,就如之前的平定陈朝的战争一样顺利,甚至,会比平定陈朝的战争还要更加轻松。

杨广也认为这是一场十拿九稳的战争。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大隋王朝的空前危机,便是由东征高句丽拉开序幕。自然,这也是他悲剧人生的开端。

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地理环境特殊——靠近海域,要想取得胜利,海战必须打得好。而问题就出在这里,隋朝军队不擅长打海战,对于出海作战,隋朝没有任何优势,军官晕船者甚多。结果,三十五万人出征高句丽,最后,只有两千七百人生还,说全军覆没也不为过也。

第一次东征高句丽,隋炀帝惨败。

有理想的人永远会越挫越勇,杨广就是那个有理想的人。很快,隋朝军队在最高统治者杨广的全力支持下,迅速开始他们的第二次东征。吸取第一次东征失败的教训,隋朝军队这次的东征很是顺利,高句丽节节败退。

就在高句丽快弃城投降之时,命运的天平再一次向高句丽倾斜,杨玄感起兵叛乱了。

杨玄感是当时的礼部尚书,他负责督运粮草,此时,他扣下军粮,公然反隋。关陇部分勋贵子弟,对隋炀帝的所作所为不满已久,纷纷响应叛乱。几万人的农民兵很快便聚拢起来,他们直接向京都杀去。“攘外必先安内”,杨广听闻此事,便顾不得收拾即将投降的高丽,立刻撤军班师回京,营救自己的大本营。

而此时,隋帝国的权贵势力,为了捍卫自身的利益,也自发自觉的纷纷起兵讨伐杨玄感。杨玄感聚众近十万,这近十万人大都是各路农民军。他们即没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也没有专业熟练的作战素质,最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以失败而告终了,杨玄感不得不自杀。

虽然,杨玄感失败了,但是,杨广第二次东征也失败了。

此时的隋王朝实际上已经是内忧外患了,统治阶层也开始出现分裂(李密、李子雄等人自关陇集团核心家族的成员跟随杨玄感起兵造反),隋朝的统治根基开始动摇。可是,志在千里的隋炀帝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大业十年,他再次组织军队东征高句丽。

这次东征,高句丽倒是很快投降,俯首称臣,可是,内乱已成,天下有志者蠢蠢欲动,又有了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高句丽虽小,但是,三次东征,却掏空了隋朝。据考证,得出这样的数据:三征高丽,兵役徭役量极大,说全国就役也不为过。隋朝时期的几项大工程,加起来的所用人数也难望其颈背。民不聊生,民必造反,此时,以李密、翟让为首领的瓦岗军,还有以杜伏威为首领的江淮军,更有以窦建德为首领的河北军,很快在全国形成了规模的势力,他们要反抗这个疯狂的帝王。

并且,在百姓为生存争取空间的时候,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也爆发了。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武李轨、王世充等握有实权的贵族,也加入到了造反大队,成为了一方割据势力。在隋炀帝杨广帝皇生涯的最后两年,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两年,是在江都度过的,当时,带着萧皇后狼狈出逃的他,心境是何等的低落。

而这一次,他已经没有能力改变什么,等待他的只能是失败。居于江都期间,深感无力回天的他揽镜自照,自言自语:“这么好的一颗头颅,将来会是谁来砍下呢?”大业十四年(618年)3月,杀到江都的军队杀进皇帝的寝宫,丢了江山的杨广终于死于江都。

可以说,杨广的一生是悲剧的。

他不仅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还折腾得自己家破人亡。生前为之努力的一切:营建东都、开凿大运河、打通丝绸之路、西巡张掖、开发西域、攻打辽东等功绩,被后世人有意识的遗忘了,最终,只留下一个被妖魔化了的形象。

其一生,何其悲哀!

参考资料:

【《隋书》卷三 帝纪第三、《隋书》卷四 帝纪第四、《资治通鉴·隋纪》】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