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真正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可惜没遇上明主

赵、魏、韩三家分晋,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中国另一个将星闪耀的时代来临--战国时代。诸侯之间的战争不再是维持周王室秩序,而是直接吞并,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如果纵横家、法家、墨家、兵家开始在社会舞台上大展拳脚。

各诸侯国主也因为怕被吃掉或想吃掉别人,纷纷寻求出路:变革。说到变革,我们在历史上学的“商鞅变革”其实不是最早的变革,最先变革的是魏文侯。任用了李悝进行变法。李悝变法的第一个方面是整合并创造魏国的新政治制度。通过“使民适足,价平而止”的平粜法,达到“使民无伤,而农益劝”的目标。这种平粜法的唯一目标,是保护与激励农耕者的积极性,自觉抑制商人阶层的利益,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最终目的。依据魏国的实力增长时段,李悝变法在公元前403年之前完成,也就是在周王室正式承认魏为诸侯国之前完成。变法完成之后,魏国一举成为战国七雄中的超强大国,魏文侯也成为最负盛名的战国君主。

此时,吴起:一代将星走向了舞台。

吴起到了魏国。魏文侯先是任用吴起为西河守,统率对秦军事行动,取得了不少小胜利,但始终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

变法之后,魏国实力大增,吴起随即为魏国训练出了一支装备精良、战术素养极高的大军,使天下军队闻之变色,号称“魏武卒”。随后,魏文侯以吴起为统帅,发动了大规模的对秦作战。

公元前408年,也就是魏文侯即位的第38年,魏国连续作战,全部攻占河西高原与关中东部地带,将秦国压缩到关中的华山以西(在《大秦帝国》里有详细介绍)。两年后,魏国又以乐羊为统帅,一举攻灭中山国。紧接着,魏国联合赵韩两国对齐国大举进攻,斩首三万,俘获兵车两千辆。公元前400年,魏国又联合赵韩两国大举攻楚,战胜楚军。

可惜啊,公元前396年,魏文侯病逝。魏武侯魏击即位,魏国依然对秦国、楚国、齐国等大国,以及对郑国等中等诸侯,保持了强劲的连续攻势,并获得了一连串的巨大胜利。这种攻势,一直保持到公元前390年。估计魏国被人使了反间计,名将吴起被排挤出魏国。随着吴起的离开,魏国的大国攻势战争陷入低潮。“固国不以山河之险”就是吴起留下的名言。

魏国厄运也从此开始;

吴起到了楚国,遇上楚悼王,被任命为令尹,开始对楚国进行变革。所以吴起为仅仅是兵家,在治国策略方面毫不逊色于李悝、商鞅。

楚悼王在楚贵族们的眼里也是“数逆天首”君主,二人一拍即合,在楚悼王支持下开始迅速推行变法。

吴起变法比较于此前魏国的李悝变法,内容要深广了许多。可以说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是战国变法走向深化的第一步。后续韩国的申不害、秦国商鞅都深研过了吴起的改革方法。

吴起变法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已经表现出了巨大的成效。

战国,能够不顾战争威胁而一力变法的机遇太少太少。吴起变法的历史实际,也是一边变法,一边应对战争。吴起在短短数年之间,率领楚军南征北战,为楚国同时在三大战场获得了巨大胜利。

第一战场,吴起率军平定了楚国东南的云梦泽地域,此即后世所谓的洞庭、苍梧之地,使这一地区的百越族群有效地融入了楚国。这一胜利,为楚国消除了岭南以北的长期乱局,为增强楚国实力作出了巨大贡献。此所谓吴起“南平百越”。

第二战场,吴起率军攻灭了淮水流域的两个中等诸侯——陈国、蔡国。此所谓“北并陈蔡”。吞灭这两个国家,使楚国在淮北地带有了稳固的根基,对楚国向北伸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战国后期,楚国一度将都城迁到了陈,将淮北之地建成了抵抗秦国的战略要地。

第三战场,吴起率军实施大国作战,向北进攻秦国,也对当时的超强大国魏国发动了攻势战争。对秦国战争,史无具体记载。但是,因援救赵国而对魏国的攻势战争,却很有气势,“战于州西,出于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一直进攻到黄河南岸。

吴起变法后,楚国对其他大国战争取得的最大的胜利。所以楚国能列入天下战国,就其实际而言,正是从吴起的军威开始的。对于楚国来说,变法后的威力是一道极其罕见的强烈光芒。这道光芒,刺疼了天下,更刺疼了楚国的旧贵族势力。刺疼了天下,是“诸侯患楚之强”。刺疼了贵族,是“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不幸的是,正当吴起获得了最大的战场胜利,变法后盾的楚悼王却突然病故了。这是吴起一生的第五次重大事变——变法大业中途夭折,在国君灵堂惨遭杀害。

历史给的结局,吴起死后,楚国变法成果基本流产,楚国力量在整体上大大削弱了。同时,也有了另一个结果,楚国的贵族集团与王权之间,从此找到了一条妥协共存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基本点是,贵族集团重新掌握了实际权力,但也容纳了由王权主导的相对变革。王权承认贵族的封地治权,而不再在变革中推行取缔封地的政策。

直到战国末期,楚国的实际权力一直掌握在昭、景、屈、黄、项几大贵族集团的手里。其后,虽然在王权主导下也有过些许改革(屈原变革),但是,与战国变法应有的深度,已经相距太大了。楚国便一蹶不振了。《韩非子·问田篇》说:“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

吴起的死,实为可惜,通过以上两个案例说明:

吴起既能带兵找胜仗,也能有治国之策,能强兵也能富国。只是旧势力太过于深根蒂固,他的死,也是文明进步中无法避免的社会代价。只可叹喟是“生不逢时”。

他的部分才能可以通过与魏武侯的对话看出

武侯问曰:“愿闻治兵、料人、固国之道。”

意思是:我想知道关于治理军队、统计人口、巩固国家的方法。

起对曰:“古之明王,必谨君臣之礼,饰上下之仪,安集吏民,顺俗而教,简寡良才,以备不虞。昔齐桓募士五万,以霸诸侯;晋文召为前行四万,以获其志;秦缪置陷陈三万,以服邻敌。故强国之君,必料其民。民有胆勇气力者,聚为一卒。乐以进战效力,以显其忠勇者,聚为一卒。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见功于上者,聚为一卒。弃城去守,欲除其丑者,聚为一卒。此五者,军之练锐也。有此三千人,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矣。”

吴起回答说:“古时贤明的国君,必严守君臣间的礼节,讲究上下间的法度,使吏民各得其所,按习俗进行教育,选募能干的人,以防不测。从前齐桓公招募勇士五万,赖以称霸诸侯。晋文公招集勇士四万作为前锋,以得志于天下,泰穆公建立冲锋陷阵的部队三万,用以制服邻近的敌国。所以,发备图强的君主,必须查清人口,把勇敢强壮的人,编为一队。把乐意效命显示忠勇的人,编为一队。把能攀高跳远、轻快善走的人,编为一队。把因罪罢官而想立功报效的人,编为一队。把曾弃守城邑而想洗刷耻辱的人,编为一队。这五种编队都是军队中的精锐部队。如果有这样三十人,由内出击可以突破敌人的包围,由外进攻,可以摧毁敌人的城邑。”

在《吴子兵法》不仅有兵家之道,还是治国之法。有人说吴起为什么不能列入战国名将一列,我在说如果将他只是列为名将,才是真正屈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