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儿子宁王,在帮助哥哥朱棣成功夺得江山以后,结局如何?

提起朱元璋,我们都知道他是大明王朝的缔造者。在我们赞叹这位古今奇人的时候,关于他儿子们的故事,也是我们大家所关注的。朱元璋这个人不但打仗的本事大,生孩子的本领也是挺强,他一生共生有二十个儿子,十六个女儿。但因为年代久远,真正让后人记住的还是占少数。这其中比如大皇子朱标,四皇子燕王朱棣,十七皇子宁王朱权。

朱标大家都知道,他是朱元璋最为看重的儿子。在他还是吴王的时候,就把自己的世子位置留给了朱标。然而天不遂人愿,洪武二十五年那场疾病,夺走了太子的性命。太子的突然离世,让朱元璋一时间慌了神,他亲手培养了二十多年的接班人,突然就这样没了,搁谁也受不了这种打击。

朱元璋(洪武帝、明太祖,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

然而毕竟是经历过腥风血雨的人,朱元璋痛定思痛,知道太子的离去,既然已经成了既定事实,谁也改变不了。那么就干脆放下悲痛的心情,趁自己还有股着精气神,重新培养一个新的接班人。很多人想,原来太子在世,众多其他皇子没有机会,现如今该轮到其他儿子了吧。

再加上朱元璋的基因还是比较好的,除了长子朱标,贤能淑德。自己的四皇子朱棣,也是勇猛异常,善于作战,性格处事能力都和自己极为的相似。不然朱元璋也不会放心自己的这个四儿子去驻守北平(曾经的元大都)。同样的对于十四皇子朱权,也就是后来的宁王,这个人善于权谋,是不可多得军师级别的人物。他要是生活在乱世,绝对是决胜千里的诸葛亮一般的人物。

朱标(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

朱元璋正是看中了这两个儿子优秀的基因。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朱元璋也是物尽其用。分别将最优秀的皇子,分封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的仁义不施,导致他们在统治华夏90余年以后,被农民起义军出身的朱元璋给推翻,他们也被赶回了漠北老家。然而他们仍然贼心不死,时刻准备着反攻中原。而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正是他们入侵中原的绝佳地带。

他们时刻想着重复几百年前唐宋以来的悲剧,然而朱元璋是个有远见的人。面对着复杂的北方地区,加上王朝新都定在南京,所谓鞭长莫及。所谓山高皇帝远,皇权虽大,却不能直接影响边疆。这个时候就需要有能力和影响力都匹配的皇子驻守在那里。所以自然而然的,优秀的朱棣被封为燕王,封地选择在北平(今北京);对于同样优秀的朱权,被封为宁王,封地设在今内蒙古地区。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

后来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这两位藩王的突出本领,他们一下子成为朱元璋分封的二十四位藩王中,实力最强的,甚至可以直接抵抗中央。我们知道朱元璋在太子朱标薨逝以后,朱元璋并没有从他的任何儿子里,选取接班人。而是把皇位传给了一个毛头小子,也就是他的皇孙朱允炆。

朱元璋的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直接跨过儿子立孙子为储君的行为,直接让他众多的儿子心中不服。奈何迫于老爹的威望,他们也是敢怒不敢言。但等到老皇帝一驾崩,藩王们开始表现的日益骄横,隔三差五的挑战这个侄儿皇帝。

建文帝(朱允炆、朱允文,1377年12月5日-?)

最后为了维护皇权的统治,建文帝朱允炆也不是吃素的,开始了强行削藩。然而权力可以被赋予,却不允许被剥夺,这是人的本性。所以很快建文帝与藩王们的斗争开始了,其中以燕王朱棣反应最为激烈。其实可以理解朱棣的心里,大哥,二哥,三哥都赶在父皇之前去世,自己无论是能力,还是气质,都和自己的父亲极为相似。

现如今让一个毛头小子,直接截了胡,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十七皇子朱权,就没这种心理负担了。虽然被剥夺藩王权力内心很不爽,但是要让他冒着被杀头的威胁和朝廷对抗,在他看来实在是不值得。所以靖难发生之日起,只是燕王朱棣和建文帝两人之间的斗争。

靖难之役中,朱棣大军攻城图

然而朱棣是个极为聪明的人,他知道自己的兵力虽然不弱,但是要直接和朝廷对抗,对自己来说风险还是很大的。所以如何把宁王拉下水,和自己一起对抗朝廷,对他的造反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何打动宁王和自己一块造反呢?思前想后的朱棣,看来软的不行,那就来个诡计。

朱棣通过一番软磨硬泡,宁王朱权就是不为所动,最后无可奈何的朱棣假装认输,开始和自己的弟弟宁王打起了感情牌。他主动来到宁王的藩地,和宁王回首过去,感叹过去的日子。说到情深之处,还假意让宁王替自己写一个奏折,为自己说说好话,看建文帝能不能看在是亲人的份上放过自己。

宁王朱权与燕王朱棣剧照

宁王当然也愿意做这个顺水人情,写信他肯定会写的,但起不起作用,就不是他所关心的了。在畅叙幽情结束以后,朱棣以兄弟就此别离,不知何时能相见为由,特地要求让宁王亲自送自己出宁王藩地。宁王也没多想,就一直护送自己的哥哥出了自己的藩地。然而这一切都是朱棣给他设的局,在他的地盘,不能对他怎么样?一旦他出了自己的地盘,那可就由不得他了。

这不出了自己地盘没多久的宁王,就被朱棣给挟持了。朱棣没要他的命,而是让他即刻发兵,和自己一同讨伐“无道昏君”。所谓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断,但是一把筷子放到一块,就很难被人撼动。而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的合作就是筷子的组合,他们很快就凭借着朱棣的勇猛,朱权的智慧。两人一路过关斩将,最后成功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朱棣登基为帝图

按理说宁王已经帮助自己的哥哥,踢掉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让四哥代替他成了皇帝,宁王自己也功成名就了,那么后来的宁王怎么了呢?是否还在继续做他的宁王,在塞北逍遥快?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朱棣这个人虽然反对朱允炆削藩,但是不代表他不认同藩王的危害,他只是讨厌别人碰触他的权力。所以他上台以后,就立马继续推行他侄儿未完成的削藩政策。

所以,当了皇帝的朱棣,没有把宁王重新放回自己的藩地。而是在处理完其他藩王以后,朱棣给宁王朱权搬个家。出于表面的尊重,朱棣让他自己选择封地,宁王一开始选择苏州当自己的封地。最后被朱棣以离京城太近给否决了;接下来,他又选择了钱塘江地区,但是这是自古繁华的地区,朱棣不会把这块宝地封给实力强大的宁王,所以还是朱棣否决了。

宁王朱权

经过三番五次的折腾,宁王算是彻底的明白了,想去一个好地方的愿望算是落空了,既然如此那就随便皇帝的安排吧。朱棣后来也给这个皇帝重新选择了一个地方,就是江西南昌。在这里,曾经叱咤风云的宁王。开始远离政治,过起了悠闲生活,开始韬光养晦。逐渐沉迷于戏曲,娱乐,对道义也有着相当深刻的理解。

所以纵观宁王朱权的一生,有疯狂,有寂寞,然而他都将它们活得有滋有味,真是难得之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