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侠小说如日中天的时候,金庸为什么要选择封笔?

金庸先生是书香门第出身,查家在海宁地区几百年来一直都是名门望族,到了近代查家虽然有没落迹象,依然出了很多名人,金庸先生的很多亲戚很多都是大名人。比如徐志摩、穆旦,钱学森。

查家藏书丰富,金庸先生很小的时候就养成爱看书的习惯,随着接触文学种类的增多,文学积淀也越来越深厚。

书香门第的浸染,激荡动乱的时局,金庸先生的性格也是偏于传统中也有些叛逆。在他就读石梁镇的衢州中学的时候,很少与人交往,自顾自的写作,同学们称他为大傻子,他也不在意。在金庸少年时代,锋芒毕露,曾经两次得罪校方,被开除出校门。在战乱中终止学业,没有获得大学文凭也成为金庸先生长久以来的遗憾。

1959年,金庸离开长城影视,创办了明报。那时候的香港百废俱兴,各行各业竞争激烈,要想在众多报纸中求得一席生存之地,销量就是硬道理,为了给明报积累读者,金庸开始了左手写社评,右手写武侠的传奇生涯。十多年过去,金庸完成了十五部武侠小说,明报也成为香港首屈一指的报纸,再也不用担心生存问题,金庸宣布再也不写武侠小说了。

金庸最开始写武侠小说是临危受命,硬着头皮完成任务,之后创办明报,写武侠则是打开销路,求得生存之地。著名武侠作家和报业巨子,金庸更倾向于后者,毕竟他是一个偏于传统的读书人。中国古代文学史,散文和诗歌最受重视,小说一直被当然旁门左道,不入流的东西,写是为了自娱,和娱乐他人。自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深重,有识之士开始学习西方,其中就包括文学观念,梁启超把新小说当成推进维新的重要手段,在他们的呼吁下支持下,小说一下子问鼎文学类型桂冠。

文章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 。金庸逃不出旧派知识分子局限,在心里也未必多瞧得起武侠小说,写武侠小说最重要的目的还是在于谋生,一旦生存境遇好转,对武侠的兴趣也慢慢降低。金庸写武侠写了整整十七年,夜以继日,很有有休息的时候,时常一个人同时写几部小说。累也累了,倦也倦了,对于武侠小说最后一点兴趣的丧失或许成为金庸先生不再动笔写武侠的最大原因。

人生有很多阶段,在每个阶段,我们都会有很多不同的事要做,或许金庸武侠创作阶段已经过去,是时候用剩下的时间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金庸不再写武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是一个自我要求很严格的作家,在武侠创作中尽量使用新的笔法,全新的情节。十五部武侠小说包罗万象,从春秋到清朝,数千年的时间,数千个人物,几百种武功。各种叙述模式,情节发展模式,金庸都用过了,再想开创新的东西就不大可能了。若是没有新的,值得创作的东西,金庸先生是不会动笔的,因此,他最终选择封笔。

十七年的光阴,金庸也逐渐老去,文笔也变得深沉,像是韦小宝这种顽皮惫懒的家伙,黄蓉这种精灵神秀的人物就再难创作出。金庸很是推崇功成身退的境界,他在自己的武侠小说中两度提到范蠡辅佐越王成就霸业,最终告辞谢职和西施泛舟西湖的故事。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他笔下的主角在经历世事之后,大多也选择归隐,山水田园一直盘踞在金庸脑海中。也许是前半生过于辛劳,退休之后的金庸更愿意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繁重的写作工作已经让金庸厌倦,选择封笔,便成了最好选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