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品鉴】安菩墓出土三彩马

安菩墓出土三彩马(共四件),唐代,釉陶器,从左至右:三彩白釉马,高70厘米;三彩黑釉马,高72.5厘米;三彩贴杏叶饰白釉马,高75厘米;三彩绿障泥红釉马,高75厘米。1981年洛阳龙门安菩墓出土,现藏洛阳博物馆。

安菩墓出土三彩马(共四件)

1981年4月,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啤酒厂在市南郊修建新厂时发现一座颇具规模的古墓。随即,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共发掘出土文物129件,其中唐三彩50件。该墓共出土三彩马4件,其中三彩白釉马、三彩贴杏叶饰白釉马、三彩绿障泥红釉马、三彩黑釉马各一件。从该墓出土的墓志可知,建造于唐景龙三年(709年),为唐定远将军安菩与其妻何氏的合葬墓,是洛阳发掘为数不多的有确切纪年和墓主人姓名的墓葬。

安菩墓志

左一:三彩白釉马,昂首曲颈、四足挺立,通体施白釉,革带上饰桃形垂饰,鞍外披黄、白、绿三色相间花毯,短尾上翘。高70厘米。头曲昂,四足挺立。通体施白釉,革带上饰桃形垂饰,鞍外披黄、白、绿三色相间花毯,短尾上翘。

三彩白釉马

三彩白釉马右视图

三彩白釉马细部图

三彩白釉马后视图

左二:三彩黑釉马,高72.5厘米。抬头,四足挺立,通体饰黑釉,唯头、鬃、背、尾及蹄为白色釉,间施酱黄色花斑。鞍鞯俱全。背置绿花毯及绿鞍,革带上有垂饰15枚。

三彩黑釉马

左三:三彩贴杏叶饰白釉马,高75厘米。四足挺立,头颈上昂,眼视前方,体大骠肥,刚健有力,全身施釉。除鬃毛和蹄足为棕黄色外,均为白釉。鞍下垫绿边花毯,外披绿色布套,绿色革带系黄色桃形垂饰13枚。

三彩贴杏叶饰白釉马

左四:三彩绿障泥红釉马,高75厘米。四足挺立,头颈上昂,眼视前方,体大骠肥,刚健有力,体施棕褐色釉,头颈及身上系白色革带,上系14枚蟾蜍纹垂饰,背部有鞍。外披绿毯,体形显得颈粗头小,骨肉匀称,当是西域大宛等地的中亚良马。

三彩绿障泥红釉马

据史料记载,唐玄宗赴泰山祭祀,有万匹牧马相随,按照毛色分成不同的马群,依次奔跑,远望若不同色彩的云锦在飘动,无比壮美。从洛阳安菩墓出土这四件不同釉色的陪葬三彩马上,我们可见一斑。安菩墓出土的四件三彩马均为唐代殉葬明器,大小在70-75厘米之间。形态大致相同,均四足挺立,头颈上昂,目视前方,体大骠肥,刚健有力,全身施釉;但在釉色和装饰上有较大区别,其中黑釉为唐三彩器中少见,属于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文物珍品;四件器物均出自唐景龙三年(709年)纪年墓,是重要的考古学断代标准器。

比较研究

在有关马的文物中,以战国青铜马,秦始皇陵随葬兵马俑,西汉武威汉墓出土的铜奔马,以及唐初的彩绘陶马和盛唐三彩马最有代表性。这些时代不同、质地各异的马文物,各具特色,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

战国时期的青铜马,器形相对较小。1997年被盗掘出土于河北邯郸赵王陵的三件战国青铜马,高约15~18厘米,长约22~24厘米。这三匹青铜马生动逼真、造型各异,有的昂头行走,有的低头站立。细部刻划十分精细,马的五官及额鬃清晰,用线纹表示马马鬃,尾下垂打结,雄健有力,姿态优美,是战国时期青铜马中的精品。

青铜马中最有艺术价值的要数1969年在甘肃武威擂台东汉墓中出土的马踏飞燕青铜奔马,该器出土于东汉时期一诸侯墓中,制作年代在公元220年前后,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马踏飞燕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

马踏飞燕青铜马

如果说甘肃武威擂台东汉墓出土的马踏飞燕青铜马将力学与美学结合的完美无缺的话,而唐三彩马则是把色彩和造型运用到了极致。

陕西和河南是唐三彩最主要的出土区域。但两地三彩器很多方面有区别。首先在胎上,陕西三彩器以瓷土和陶土胎兼具,而河南则几乎全为瓷土胎。鲜见红色胎三彩器。因此,河南地区的三彩器强度要大于陕西地区发现的三彩器。其次在釉彩上,河南、陕西两地出土的三彩器虽然都有黄、白、黑、绿、褐、青、红、蓝,并且都以黄、绿、褐三色为主,但陕西出土的三彩器蓝色的运用要比河南广泛的多。河南出土的三彩器在整体风格上比西安色彩更加艳丽浓烈,陕西三彩器整体比较清淡温润。就出土的三彩马相比较。陕西和河南出土的三彩马都为站立式,站立于一长方形底板上。但在形式上分为两种,一种是马长和马高相当,背上有鞍,这种马鬃毛多呈披散状。第二种是马长明显大于马高,背上有的有鞍,有的无鞍,这种马鬃毛多直立状。从地域分布上看,陕西出土的三彩马以第一种居多,河南则以第二种居多。在装饰上,陕西的三彩马比河南的三彩马更豪华一些。

懿德太子墓出土的绞胎狩猎骑马俑

马用于陪葬的制度从商周时期已经开始,而马俑则在秦、汉开始形成规模,到北朝开始成双成对的出现,到了唐代已成定制,且以颜色区分。一般以一红和一白釉马为基本葬制,亦有一黑和一白釉马配对,由于黑釉马为数甚少,因而在洛阳唐三彩中弥足珍贵。亦有墓葬同时出四匹者或成双多匹,这样的墓葬中容易出不同颜色的马匹,例如极难得一见的蓝釉马。1965年洛阳市郊唐墓出土的三彩蓝釉白斑马,高32.5厘米。站立状。颈部自然前伸,目视前方,身饰蓝釉加白斑,白鬃,绿鞍,白边鞯,头、颈、背等系黄色革带,上系13枚黄色桃形垂饰。该马造型准确,釉彩反差较大,给人以鲜明耀目感,对研究唐代的工艺美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三彩马中的珍品。

洛阳市郊唐墓出土的三彩蓝釉白斑马

安菩墓志的确切年代为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正至盛唐时期,因此墓中四件三彩马最有代表性。洛阳所出唐三彩马形体高大,雄健有神,手法写实,造型生动,形神兼备,釉色华美,极富艺术感染力。从造型上看,洛阳出土唐三彩马共同的特点是头小颈长,膘肥体壮,骨肉均匀,眼睛炯炯有神。马的头、颈、胸、背脊、肚腹、臀部、腿蹄的结构,遵循“圆-方-圆”的传统构成法则,突出了骏马的浑圆健壮的躯体,再加上一个近乎长方的头,就更加强了雄劲的气势。同时,为了达到装饰性与象征性的艺术效果,进而随类赋彩,让三彩釉色通过釉变熔融流通,斑驳绮丽,使唐代骏马饱满圆浑而不流于臃肿,华美富丽而又不流于庸俗。有的闲游漫步,有的狂奔,有的静立,形态各异,但无不生机盎然,气宇轩昂,有个性,有情调,有姿态,加上斑灿绚丽的彩釉,使马的雕塑不同凡响,以内在劲而发外在的形,气韵生动,富于艺术的概括力。气宇轩昂,生机勃勃的三彩马是唐代人们宠马之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唐代艺术匠师将高超的雕塑技艺运用于三彩马的塑造中,使得三彩马成为唐代雕塑艺术品中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同大唐盛世国运昌盛、高度开放和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相合,成为光辉灿烂的大唐文化的一个体现。

作者简介

王军花,女,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博系博物馆学专业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现任洛阳博物馆陈列部主任,副研究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