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是怎么从一个小偷变为终结大唐盛世的罪人的

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终结了大唐盛世,从此唐朝由盛转衰,中原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民族的优势地位。而罪魁祸首就是安禄山。那么安禄山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安禄山出生不好

史书记载:安禄山出身低微,生在营州(今天河北和辽宁的交界地区),她的母亲是一位突厥族的女巫。没结婚就生了儿子。一些历史学家考证说,安禄山的父亲是中亚的粟特人。安禄山原本没有姓,他的母亲声称自己曾向突厥的战神轧荦山祈祷,就生下了他,所以就给儿子起名轧荦山。后来安禄山的母亲嫁给了一个姓安的人,安禄山也就姓了安,改名为安禄山。在突厥语中是“光明”的意思。显然史书上说的“向战神轧荦山祈祷,生下了安禄山”这个是不科学的,猜测应该是安禄山的母亲遇到了负心汉,生下了安禄山。

安禄山成长环境复杂

安禄山是公元703年出生,他出生后,他的母亲嫁给了一个叫安延偃的突厥人,安禄山10岁的时候,曾经逃离突厥,但是又被抓了回去,安禄山以与后父安延偃一起生活为耻。可见他的童年并不快乐。

安禄山在河北地区长大,当时河北地区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所以他小时候就有了夸文化的成长背景,会6种语言。长大后,安禄山就在营州给过往的商人当翻译,做中介,为了维持生活,偶尔也会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这样的经历使得安禄山见了很多世面,也练习了读懂人心的本领。

安禄山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投身军旅)

公元732年,这一年安禄山29岁,有一次,安禄山去偷河北守将张守珪家里的羊,被抓住了,张守珪本来是叫士兵打死安禄山的。这个时候安禄山读懂人心的本领发挥出来了,大喊道:“你们不是想要灭了北方的契丹吗?为什么要打死我这样的壮士”。这一下就戳中了张守珪的心窝,作为唐朝守将,第一要务是搞定北方的契丹,就仔细打量了下安禄山。见他孔武有力,是块当兵的料。于是动了恻隐之心,下令释放安禄山,留在自己跟前做事。边境军队关系比商业关系简单多了,安禄山懂人心,又是本地人,了解当地的情况,自然能够发挥特长,立下不少功劳,后来被张守珪收做义子。

安禄山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认识唐玄宗和杨贵妃)

张守珪派安禄山为代表去长安递交文件,因此安禄山见到了唐玄宗,安禄山会表现,唐玄宗对他印象很好。后来只要唐玄宗派人去视察,安禄山都极力贿赂巴结使者,于是这些使者回去后,在唐玄宗面前都会说安禄山的好话。唐玄宗就更加喜欢安禄山了。于是安禄山官运亨通,终于在公元740年,升到了平卢节度使。

有一次安禄山见到太子,却不行礼。旁边的人说快行礼,安禄山装傻充愣,说"太子是什么官?我只知道有皇上"。唐玄宗听说了这件事,对安禄山就更加满意。安禄山为了能有更多表现机会,甚至拉得下面子给比他小十六岁的杨贵妃当义子。这在我们儒家文化是无法接受的,但是他是个胡人,所以他不在乎这些,他在乎的是如何在唐朝的权力中心扩大影响力。

杨贵妃剧照

安禄山的第三个转折点就是宰相李林甫(成语“口蜜腹剑”说的就是他)

本来安禄山只是一个藩镇的节度使,一个藩镇的力量造反肯定是不行的,但是宰相李林甫却让安禄山从一个藩镇的节度使升到了三个藩镇的节度使。也就是在安史之乱之前,安禄山已经身兼平卢、范阳和河东三个藩镇的节度使。

可是李林甫为什么会让安禄山坐大呢,本来唐朝有一个“出将入相”政策,就是朝廷的官员可以去担任武将,立下战功后可以回朝来当宰相。而当时唐朝一直在开疆拓土,立战功的机会自然就多,符合“出将入相”条件的人就多了,李林甫担心这些人会威胁到自己宰相的位置。于是李林甫就改变了这个政策,改为重用寒门出身的人和胡人担任武将,寒门出身的人没有政治背景和家族势力,不会内外勾结,对宰相之位缺乏竞争力。而胡人虽然骁勇善战,能打胜仗,但是文化水平不高,不可能当宰相。安禄山本来是穷苦出身,又是胡人,又立下不少军功,正是李林甫的合适人选。所以在李林甫当宰相期间,安禄山官运亨通,升为了三个藩镇的节度使。

导火索: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引爆安史之乱

杨国忠与安禄山本来就相互瞧不上,杨国忠当了宰相之后,担心安禄山造反,就招安禄山回京,结果安禄山回来跟皇帝哭诉杨国忠诬告自己谋反,杨国忠很生气,就等安禄山离开后,抄了安禄山在长安的府邸。再加上杨国忠刚刚在南诏打了败仗,安禄山认为时间已到,就发动了叛乱。

安禄山一个底层靠给商人做翻译和做一些小偷小摸的人,在一些历史机缘下,发展成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罪人。有他个人的原因,也有大环境的原因。

最后说明一下:安史之乱爆发不到14个月,安禄山就被他儿子安庆绪谋划砍死了。

关于安禄山,你有什么想吐槽的吗?欢迎评论讨论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新唐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