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惨遭凌迟的正面与侧面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这是袁崇焕被杀前所作的《临刑口占》,全诗依旧能体现出袁崇焕对大明朝的忠心赤胆。但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最后却因一场冤案而被凌迟处死,被刽子手活刮了三千多刀。大敌当前,崇祯帝为什么还要将这位爱国英雄凌迟处死呢?这一事件的背后还藏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事件呢?那么我们通过这一事件发生的正面与侧面分别来进行分析一下:

袁崇焕

正面:一、擅杀岛帅毛文龙

崇祯元年(1628),袁崇焕离京赴辽前夕,大学士钱龙锡与袁崇焕有过一番密谈,在谈到毛文龙时袁崇焕说:“文龙用则用之,不可则处之,易易耳。”壮士未行,就杀心已有。所以,袁崇焕对于毛文龙的为人之前应有所了解,此人于天启六年(1626)以后,加授平辽总兵官,赐尚方剑,加封左都督,设军镇于皮岛(今朝鲜椴岛一带)。

京剧扮演袁崇焕

毛文龙驻守皮岛八年,仗着势大官尊,在皮岛一直过着属于自己的独立王国。当时明朝与朝鲜的贸易往来只能通过海上,毛文龙就在海上设卡,对过往船只索要“过路费”,所获利润颇丰。为了向朝廷套取军饷,他还谎称手握精兵几十万,其实真正能成军的不过两万人,其他的都是辽东难民。更可恨的是他为了谎报军功,还将被后金剃发的辽民杀掉,献上首级向朝廷邀功。

袁崇焕任蓟辽督师后在与毛文龙谈到设监司、更营制、杜绝海上走私贸易的事宜时,毛文龙的反应无不都是坚决不从,此时杀心已有的袁崇焕列出毛文龙十二项该杀的大罪后,取出尚方宝剑在营帐前将毛文龙砍了头。

崇祯帝在听说此事后惊惶不已,因为毛文龙所驻守在皮岛对皇太极起到牵制作用,毛文龙一死,皇太极彻底没有后顾之忧。但因崇祯正倚重袁崇焕,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下旨对袁崇焕进行了表扬,对他此举表示支持。可没想到的是,这件事反而成了袁崇焕被杀的一条罪名。

二、误中离间英雄落幕

毛文龙被杀的三个月后,没有后顾之忧的皇太极率领十万大军避开山海关,绕道蒙古,突袭京师。听到金军兵临城下后,袁崇焕派出赵率教率领不到一万人阻击,由于实力悬殊寡不敌众,赵率教战死沙场。袁崇焕听闻后领兵驰援,扎营在广渠门外。

辽宁兴城车站站前广场袁崇焕石雕像

手握不足两万精兵的袁崇焕,在与金军数次交战中皆是得胜而归。此时,熟读《三国演义》的皇太极,想利用反间计来瓦解袁崇焕的军事权利。恰好军中有两个被俘虏的明朝太监,他命令将此二人困于营帐中,并派两人坐在营帐外假装醉酒,说与城内的袁崇焕已经密谋好了,准备来个里应外合,并且在夜间故意放走了两个太监。这二人回城后,就把这密谋告诉了崇祯帝,刚愎自用的崇祯帝竟然上了皇太极最为幼稚的当,随即命锦衣卫将城外的袁崇焕逮捕下狱,于崇祯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被判凌迟,其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抄家产归公。

皇太极

侧面

一、党争误国!

崇祯帝上台后,随着魏忠贤被肃清之后,阉党暂时性的受到了压制。但在此消彼长的权利制衡体系中东林党的势力开始进入权利的中央,而非党派人士就受到了极大地排挤,为了达到政治目的,非党派人士也就卷入了这张权利的争斗,温体仁和周延儒就是非党派人士的代表。

前文中提到袁崇焕离京前与钱龙锡之间有过密谈,没想到这次密谈也被温体仁和周延儒举报给了崇祯帝,说袁崇焕私下贿赂钱龙锡,两人私下勾结。按照明朝规定,边帅勾结大臣必死无疑,因为有谋反的嫌疑。但温、周两人的目标并不是袁崇焕,而是阁员钱龙锡,温、周二人为了进入内阁以便打击东林党,所以不惜弹劾钱龙锡迫其辞职。此时的阉党也没有闲着,由于钱龙锡得罪了不少阉党成员,为了报复钱龙锡他们打算制造一起谋逆的大案,大肆宣扬袁崇焕暗通后金、擅杀毛文龙、引清兵入京是受钱龙锡主使。所以说,无辜的袁崇焕不过是权利集团争斗的一个无辜牺牲品。

袁崇焕石雕

二、“己巳之变”令崇祯心存杀机

皇太极在连破蓟州、三河、顺义后,以势如破竹之势向大明京城扑来。此时,袁崇焕认为皇太极虽然兵多将广,但由于远道而来,不可久战,故意采用固守后攻的战术策略。先占据战略要地安营扎寨,等清军来攻时只管对其射箭放炮,消磨他的锐气,等清军退兵时在予以追击。

己巳之变形势图

这看似精明的战术策略却存在一个巨大的漏洞,如果换做其他的城池可以理解,但袁崇焕的后方是京城,天子的脚下。双方就这样你来我往的相持的几天,京城的百姓以及朝臣特别是阉党,已经认为此时的袁崇焕有通敌的意向。并且在此期间,袁崇焕还向崇祯帝请求率兵进入京城休整,一个边防的部队想进入京城,在封建王朝时代,上到天子下到百姓,都会一致的认为这是造反的举动。

崇祯帝

对敌不主动,还想率兵入城,此时崇祯又中皇太极离间之计。。。说好的五年复辽呢?怎么就被敌人打到了家门口。最后,无奈的崇祯帝三问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为什么你到北京皇太极就来了?为什么要打伤满桂?”此时沉默的袁崇焕对后两个问题无言以对,因为他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此时的沉默就代表着默认,历朝历代只要是皇帝听到通敌造反这四个字,谁还管你是清是白,无疑都是先杀掉免除后患再说,更何况是刚愎自用、猜忌多疑的崇祯帝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