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人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完成了一件让所有清华学子都敬佩的事

1962年,有一位老人在台北逝世。在他的葬礼上,蒋介石亲自题字,国内外诸多学子文豪纷纷发来悼念。这位老人就是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被誉为清华“终生校长”的老教授,梅贻琦。

1931年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是沉痛的一年。在这一年,日本军队借由阴谋叩开了中国的国门,东三省沦陷,战争阴影从此开始笼罩了这片地大物博的土地数十年之久。但这一年对清华学子而言,又是充满了希望的一年。在这一年,梅贻琦受教育部任命,接替被学生们赶下台的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一职,清华大学至此命运发生了转折。

梅贻琦老教授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教育。但也就是因为这一件事,他的故事被拍成电影,用以祝贺清华百年校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对他礼遇有加。

梅贻琦接手清华大学的时候,可以算得上是“临危受命”。前任校长罗家伦因为在学校内大肆宣扬国民党党义,对其他言论发动镇压,被忍无可忍的清华师生们赶下了台。刚上台的梅贻琦也并没有被已经草木皆兵的学生们所接受,他们害怕这是另外一个罗家伦,继续约束着原本自由独立的清华校园。

面对学生们的质疑,梅贻琦并没有立刻澄清,也没有刻意去做什么大事情来转变他们的想法;他只是用一种包容的,润物细无声的态度来对待他们,不论是支持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宣扬新思想还是旧文化,梅贻琦都会尽量去保护每一个清华学子。

就是这样的爱护有加,让清华上下都喜欢上了这位不一样的校长。但是梅贻琦能包容不代表国民政府能够包容,1936年,大批国民党人员冲进清华园,想要抓捕那些“大放厥词的左翼人物”。

梅贻琦是整个学校的校长,所以他不打算压上其他学生的安全来公开拒绝国民政府;但梅贻琦也是这些激进学生的校长,所以他偷偷换了一份名单,并且断掉了整个清华校区的电,以助于帮助部分师生们逃离抓捕。

在西南联合大学时期,他作为临时联校的校长,对于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这两所“难兄难弟”学校的师生们一样尽心对待。他的每一分钱全部都用在了联合大学的建设上,在北京原本开洋车、住洋楼的高校校长,却在云南这个边陲之地,需要自己的妻子做糕点沿街叫卖,才能勉强维持生计。

当时国民党驻滇高级将领龙云的孩子想读书,却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被因西南联合大学附中拒之门外。气势汹汹的龙云想去找梅贻琦的麻烦,结果却发现梅贻琦自己的女儿都没能读上书——因为考试分数没达标。为了学校的学生来源能够保持绝对的公平,梅贻琦不惜用自己的孩子来以身作则。

随后抗日战争结束,国民党主要力量撤往台湾,梅贻琦也跟着一起去了。当时共产党对于梅贻琦态度其实是十分想他留下来的,但是梅师一方面知道自己那不受拘束的思想是不可能适应共党的政策,一方面为了庚子赔款可以拿到手继续发展教育事业,他选择了拒绝共产党的挽留。

随后的数十年,梅贻琦一直想把庚子赔款的资金寄回清华,但碍于当时两岸关系,始终没能成功。于是他与1955年开始,拿着这笔钱开始筹办在台湾的清华大学。直到现在,台湾新竹大学都能受到来自美国的庚子赔款红利。

在梅贻琦去世后,他的家人收敛遗物时发现了他的一个黑色的包,打开后一看,当场所有人都霎时泪目了。那包里厚厚的一叠,是他任清华校长以来,所有的账单。他当了几十年的校长,没有挪用过一分一毫。

将有限的精力投入了无限的教育事业当中,这位老人值得所有读书人的敬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