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说同样的话,唐太宗和唐玄宗反应不同,结局截然相反

唐太宗和唐玄宗是唐朝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皇帝,开创了大唐不同时期的盛世,但两人对同样的话反应不同,让后人看到他们的差别和截然相反的结局。

贞观时期,唐太宗让宰相封德彝推荐优秀人才,封德彝很久没有动静。唐太宗实在等不上,就质问封德彝工作不尽心。封德彝不但不反思,反而向唐太宗解释,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所有的贤才都已经在朝廷里了。

封德彝的话用一个词语概括为“野无遗贤”。同样的话,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李林甫也说过。

天宝年间,唐玄宗让宰相李林甫推荐人才,李林甫说了四个字:野无遗贤。这个词语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说所有的贤能之人都在为国家效力,另一方面暗含着皇帝的贤明,这明显带有拍马屁的意思。

对于溜须拍马之人,唐太宗很有抗拒力,他斥责了封德彝。因为他知道,任何事都没有绝对,对人才的使用上也是如此。

唐玄宗则不然,他很高兴地接受了李林甫的观点,同时为自己的英明沾沾自喜。此时的唐玄宗已经没有了早期的勤奋和进取,他变得耽于享受。

唐太宗和唐玄宗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是30岁之前当皇帝,作为一个年轻的皇帝,在职业初期都很勤奋。

《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二年的一天,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我每天晚上都在想百姓的事,有时候都睡不着觉。

大臣很奇怪。这一年虽然天灾人祸不少,但百官各司其职,百姓还算安居乐业,皇帝是不是有点杞人忧天?

看到大臣的疑惑,唐太宗说,我担心中央派下去的都督、刺史们是不是能善待百姓,涵养百姓。因此,我在屏风上写下他们的名字,每天都能看到,这些人有善政我就记在他们名字下面。

原来如此。大臣明白了。

唐太宗强调,自己深居皇宫,看不到也听不到远方的消息,只有靠这些地方官,他们是国家大治和大乱的根源,一定要选对人。

唐太宗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值得尊敬。同样的事情唐玄宗也做过。

开元年间,唐玄宗曾经为选一个合适的宰相彻夜难眠,有一个人的影子在他脑海中回旋,但他记不起这人的名字。天快亮了,他还没有睡着,他干脆起来,找来值班大臣帮他想。正是有这种敬业的态度,才有了开元盛世的出现。

唐太宗和唐玄宗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的职业信念,一个始终保持不变,一个逐渐倦怠。

唐太宗始终把做明君当成自己的人生信念和职业信条,并一生为这个信念约束自己。他本身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会为一点小事生气,但他善于纳谏,一边骂魏征乡巴佬,一边听取魏征的建议改正自己,这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唐玄宗则不然,他也曾经勤奋过,但他不喜欢凡事亲力亲为,习惯把具体事务交给宰相处理,最主要的是,多年的太平天子生活让他产生了职业倦怠。

《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曾以商量的口吻对亲信宦官高力士说,我20多年没有出宫了,如今天下无事,我想把权力交给宰相李林甫,你看如何?尽管高力士婉转地提出不同意见,唐玄宗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了,他把权力很放心地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自己全心全意投入到享受生活中。

这样做的后果很严重。李林甫打击异己,凡是有能力的人都遭到他的排斥,以至于他死后,唐玄宗连个像样的宰相都找不到,只好让不学无术的杨国忠接替,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唐太宗和唐玄宗对人才的不同态度,折射出两人不同的职业信念,也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局。这个结局告诉我们,做事要始终如一地坚持正确的方向,不偷懒,不懈怠,这样才能成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