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同时期的商鞅变法和申不害变法,为何秦国强大?韩国只是小霸

在战国初年,秦国只是西方一个弱小且受东方六国欺负的国家,尤其是受到强大的魏国的欺负。秦献公去世以后,年轻的秦孝公继位,立志要改变秦国弱小、受人欺负的现状,立志要进行变法,要让秦国强大起来。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卫鞅的到来与秦孝公组成一对完美的cp,两个年轻人的小伙子,一个为了改变国家的贫瘠,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一个怀着一腔热血,想要施展平生所学,建立一世功名。

在激情的碰撞之下,秦孝公和卫鞅坚定不移的开始实施变法。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巨大成功一举改变了秦国的现状,让一个西方小国成为了山东六国都忌惮的对象,后来更是对魏国用兵,夺回了河西之地,威震天下,洗刷了秦国近百年的耻辱。

这一仗让山东六国再也不敢小瞧秦国,秦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和山东六国平起平坐。

随着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不断的努力,到了秦王嬴政时,仅用十年之功,扫平六合,统一天下,而秦王政也自称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当我们还沉浸在“商鞅变法”对秦国带来巨大改变的时候,秦国的邻居韩国其实也在进行着一场变法,由申不害主持的“申不害变法”。

商鞅和申不害可以说是同宗同门,两个变法采用的都是法家学说,那么为什么秦国在变法之后立刻强大,一直延续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而韩国仅仅在当时成为一个小霸?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来看看“商鞅变法”和“申不害”变法的内容,或许从变法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一丝端倪。

一、商鞅变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命令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了《垦草令》,《垦草令》的颁布,也彻底拉开了变法的序幕,这项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变法浩浩荡荡的开始了。

《垦草令》的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我们先来对《垦草令》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个分析:刺激农业、抑制商业发展,在中国古代那个农业社会,打仗拼的不仅是将士的勇猛,拼的更是经济、是粮食,因此没有足够的粮食,这个仗是怎么都打不赢的;其次,削弱贵族和官吏的特权,这让平民老百姓也有机会走入“上流社会”。

《垦草令》的颁布无疑是从一个国家的根本农业开始改革,同时刺激平民老百姓,以前不敢奢望的“上流社会”现在自己也有机会踏入,这对于老百姓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梦想总是还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但凡有了可能性,人们就有了为之付出的动力。

“商鞅变法”一共进行了两次,我们分别来看看:

1、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

(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条:实行法治社会,加大执法的力度,这也就是乱世用重典,从根本上约束老百姓,法律存在的意义可能就是为热门制定一个道德最低点,这个最低点就是红线,千万不能越过。

第二条:削弱贵族和官吏的特权,让老百姓也有机会走入上流社会,同时对军功进行奖励,并且制定了20个等级的爵位,这样老百姓就可以通过不断的建立军功获得更高的爵位。这和游戏中的打怪升级一样,你的等级越高,你的特权也就越多。

第三条:重农抑商,大力发展农业,奖励耕织,毕竟没有粮食,那还打的什么仗啊。

第四条: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儒家讲的是仁爱,和发家的思想相左,在那个大争之世,实力为上,因此儒家是不符合秦国的变法要求的。

第五条:这好像就是上世纪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你多干你就多得,而且打仗和当兵都能够得到军功,经济和军事的双重保障。

2、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

第二次变法是对第一次变法的延伸,设置郡县制、迁都、统一度量衡都是对第一次变法的补充,剩下的比如编制户口等等也是为了方便国家掌控老百姓,推行小家庭政策也是为了增加军事力量。

二、申不害变法

申不害变法虽然用的也是以“法”治国,但是从根本上却是“术”。

“申不害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条:就是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统治;

第二条:整肃军兵,并主动请命,自任韩国上将军,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使韩国的战斗力大为提高。同时重视农业,开垦荒地。

“申不害变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申不害相韩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但是归根结底,“申不害变法”重视的还是“术”,最重要的是加强君主集权,强调的是君主对于臣子的控制。

接下来为读者介绍一个故事,就知道“申不害变法”为何重视的是“术”。

禾苗事件:

有一次韩昭侯派了一个大臣去视察,回来之后向韩昭侯做了个报告,韩昭侯问有没有别的事情发生,大臣就说在南门外有牲口吃庄稼里禾苗的现象存在,韩昭侯让大臣不要将这件事说出去,然后颁布一条法令,说庄稼在生长期间,不允许牲口吃庄稼。很多大臣不当回事,认为韩昭侯在深宫不可能会知道城外的事情。过了段时间,韩昭侯又下令,但凡出现牲口吃庄稼的事情要上报,不上报者严惩,有的大臣就开始上报了,但是韩昭侯却说你们上报的不完全,让大臣重新查,果然有漏网之鱼。这下大臣对于韩昭侯是又敬又怕,从此以后做事再也不敢胡乱对付,对于韩昭侯的命令都十分的重视。

这个故事就足以说明“申不害变法”是君主对于臣子的控制,加强君主集权,虽然这样确实让韩国的政治清明,大臣们都很守本分,但是这显然对于一个国家的强大是不够的,尤其是在那个乱世,富国强兵才是根本的王道,在和平年代,这样是行得通的。

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是从根本上要富国强兵,经济和军事的双重发展,“申不害变法”虽然也有富国强兵的成分,但是更主要的却是君主集权,最终的结局是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而韩国只是政治清明,对于国家的综合实力却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在大争之世,这是远远不够的。

而自秦孝公之后,秦惠文王虽然杀了商鞅,但是依然延续沿用的商鞅变法,改革的内容还是得到了秦惠文王乃至后面秦国国君的肯定,“商鞅变法”不管你的国君是谁,只要遵从变法的内容就能够一直强大。而韩国自“申不害变法”之后,这需要一个英明的君主来实行,倘若遇到的一个昏庸之辈,根本做不到对于臣子的控制。这也是“法”和“术”的另一个重要的不同点。

因此秦孝公之后,秦国国君继续沿用“商鞅变法”,秦国才能够一直的强大,而韩国呢?韩昭侯虽然也是一代明君,但是他的子孙却并不像他那样是英明君主,对于臣子的控制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最终的结局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而韩国成为了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的进程中第一个被灭掉的国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