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过分高估?他把斯大林看透,所谓的愚蠢才是顶级职场智慧

1944年初,苏军总兵力已接近640万,武器装备也对德军形成优势。在这种局势下,苏联高层决定对柯尼斯堡动手。这座城市大有可言,作为普鲁士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德国自然不会将其拱手送给苏军;希特勒更是亲自提出了“堡垒城市”的概念,大体就是说要将这座城市打造成一个相对独立而强大的据点,即便它陷入重围,不但能够长期抵御敌军,更能在极端的条件下保持一部分枢纽的职能。

不过,正所谓“强弩之极力不能穿鲁缟”,那会儿的德军是当真不太行了。出于谨慎考虑,斯大林还是把他手下的爱将一个个叫到跟前问,用手头的兵力打下柯尼斯堡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当问到朱可夫时,他眉头一皱发现这个问题并不简单,想了很久才说:“恐怕要两三个月。”而问到华西列夫斯基时,这位深受领袖器重的统帅果然“不负众望”,轻松地说:“两三个星期足矣。”

也许是出于政客的本能,一些苏联政治家对类似于朱可夫这样,在特殊时期凭借战功获得炫目地位和声望的角色有种莫名的排斥,当时在场的莫洛托夫曾回忆说,目睹那一幕,他认为朱可夫“也不过如此”。精彩的是,这场由华西列夫斯基亲自操刀的战役,最终的结果却恰恰如朱可夫预测得那般。纵使先前对朱可夫的很多方面看不惯,但此事过后,莫洛托夫也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

二战时,被最高领导人赋予充足信任的将领大概可以分为这四类:其一,敢说敢作,甚至能让领导做让步,典型便是“暴躁老哥”朱可夫;其二,能力并不差,脾气也不小,却当面装得顺从,即便有火气也在背后偷着撒,如凭借一场攻势就荡平北极圈内敌军的梅列茨科夫;其三,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不顶撞任何人,即便接到错误的命令也硬着头皮做到底,如苏军战略大师沙波什尼科夫;其四便是华西列夫斯基这类,在领导前装傻充愣,但自己动起手来毫不含糊。前三类人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命门,唯独后者曾遭人嫌弃,但大伙儿过后一想,还是这家伙高明。然而在当时的苏联,如华西列夫斯基这样会“做人做事”的将领并不多。

历史上有个谜团:华西列夫斯基的水平到底如何?德军兵临城下时,华西列夫斯基带着一众参谋运筹帷幄,赋予手中的全兵败将极大的韧性,生生将德军的憧憬化为泡影。华西列夫斯基领衔的“十人参谋小组”令斯大林相见恨晚,甚至迫不及待地在莫斯科战役后期将其任命为“代理总参谋长”。对日出兵后,华西列夫斯基指挥的部队仅用不到一周的时间就挺入敌军腹地,进军速度之快堪称奇迹。同时,此君的失误也足够低级: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期,他固执己见地认为曼施坦因搞救援也一定会抄近路,结果直接导致苏军一个集团军被打崩;不仅如此,苏军直插罗斯托夫、捎带着将整个南部德军一举拦死的计划也因兵力不足而放弃。哈尔科夫战役中,华西列夫斯基对战局缺乏考虑、应变不足的缺点再次暴露,苏军遭遇惨败,斯大林暴怒,对其狠狠地批了一顿。

然而,纵使华西列夫斯基犯的错再大,领导顶多也就是“痛斥一顿”而已。二战时的苏军将领可谓是个高危职业,一不小心就要失宠,指不定哪天就突然“天降黑锅”,从此在战争舞台上销声匿迹。那么,华西列夫斯基不像罗科索夫斯基那般锋芒毕露,为何又能让斯大林无条件地相信且纵容呢?只能说,此君的职场智慧实在是太高明了。

华西列夫斯基最为同僚诟病的一点便是他的“废话”太多。每每在重要的高层会议上,当有人让华西列夫斯基同志讲两句时,与会者们恐怕都要偷偷叹气。华西列夫斯基讲话可谓是“一波三折”:起初,他会啰啰嗦嗦地做一段开场白,没啥营养不说,逻辑还有点混乱;随后,对当下局势的分析也是中规中矩;紧接着话锋一转,华西列夫斯基的讲话突然变得逻辑紧密,讲述清楚,然而对身旁那群优秀将领来说,这些发言其实也没多少参考意义。然而同僚们怎么看不要紧,华西列夫斯基这些话并不是讲给他们听的,而是斯大林。

朱可夫曾对斯大林的军事才华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不过后者毕竟不是正儿八经的军事统帅,犯一些错误也是难免的。对这些问题,朱可夫有他的处理办法,但效果并不一定很好。摆在普通人的位置上想,哪怕是在最小的公司里,心再宽的领导也很难容忍下属一而再再而三地损自己的面子;更何况在二战这种特殊时期,万一把领导搞烦了,稍微一个任性可能就要白白赔进去成千上万官兵的生命。因此,华西列夫斯基用这种办法跟斯大林把问题讲得明明白白,只要领导不喊停,同僚就算气得掀桌子他也不在乎。

不仅如此,每当陪领导聊天时,哪怕周围没其他人,即便是斯大林犯了再明显的错误,华西列夫斯基也从来不当场驳斥。他会一遍又一遍地讲“道理”,直到对方豁然开朗。通常情况下,要不是事态紧急,斯大林把华西列夫斯基叫到跟前就某事询问对策时,后者也总是把问题解释得四平八稳。然而私下里,他会将精心做好的策划交给斯大林——最终明面上做决定的是领导,但领导心里清楚,功劳究竟是谁的。我们不难想象,斯大林“指挥”的胜仗,声望越高,华西列夫斯基的地位也就越稳、越受宠。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考虑:在斯大林心里,朱可夫更像是一把可以依仗的摧城拔寨的利器,而前者才是真正的心腹。

工作态度可以“装”,有些方面恐怕是华西列夫斯基真心的。他极其体恤下属,爱兵如子,到了什么程度呢?有一次,斯大林忍不住开玩笑说:“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瞧您手底下指挥着这么多部队,而且您干得不赖,但您恐怕连一只苍蝇都没打死过吧?”话是这么说,斯大林对其却是越发宠爱。

1940年中,在一次共同进餐时,斯大林突然提议为华西列夫斯基的健康干一杯,旋即问道:“您和您的兄弟为什么不在经济上帮助一下你们的父亲呢?”华西列夫斯基表示,因为信仰分歧,他早就同双亲断绝关系了,斯大林当即要求他重新与父母建立关系并提供一些帮助,至于组织方面的问题,斯大林表示他会亲自去处理。而在战事最激烈时,华西列夫斯基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斯大林得知后十分重视,命令他必须要在每天在4点到10点之间睡觉。不仅如此,斯大林还搞了几次“突击检查”,但凡看到华西列夫斯基不在床上一定会当场发飙。

有人认为,华西列夫斯基才华平庸,他被摆在了如此显赫的位置上,完全是靠着最高领导人的宠爱。《现代世界名将》一书中也把华西列夫斯基摆在了第二层次中,同朱可夫这样的顶级统帅差了整整一档。实际上,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讲,就会看到事情完全不同了。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尤其是在二战这样的特殊时期,面对斯大林这样一位性格鲜明的领导,稍有不慎,自己的职位是小,战场上任何一个错误的决策都有可能导致国家倾颓。华西列夫斯基正是尽他能力所及拿出最正确的方案,借助这种最稳妥的办法让领导接受;至于权力和地位,这些大概就是对这样一位恪尽职守的统帅捎带而来的嘉奖吧。有人说,华西列夫斯基“装孙子”仅仅是为了荣华富贵,然而换个角度来看,身为声名显赫的苏军统帅,他肯牺牲自己的声望来成全领导以保障国家的胜利,从这个角度考虑,这才是拥有善良大度的内心和高深的职场智慧。

赫鲁晓夫上位后,朱可夫找到华西列夫斯基问:“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您没有写回忆录的兴趣吗?”华西列夫斯基被问得发懵,紧接着恍然大悟:得势的朱可夫这是在塑造自己的威信,他不在对方的考虑之内,这是委婉地逼迫自己退休了。华西列夫斯基随即提交了辞呈。1959年1月,华西列夫斯基改任为苏联国防部总监组总监——这个职位虽然没啥实权,但它却让他辉煌的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反观朱可夫,待遇就差得远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