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镇”有3个都成了繁华城市,为何朱仙镇却彻底没落?

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四个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城镇,这便是“四大名镇”,它们分别是景德镇,佛山镇,汉口镇和朱仙镇!

这四个城镇有3个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景德镇和佛山镇现在已经一跃成为了地级市,而汉口镇也已经成了“武汉三镇”之一,它们都已经完成了由“镇”到“都市”的转变,可这“朱仙镇”却是已经彻底没落了,现在的人如果听到朱仙镇,可能一般还是在读宋史的时候。

朱仙镇,始建于春秋战后时期,后因魏国人朱亥封仙而得名(北宋首次出现“朱仙镇”的称呼),南宋初年,民族英雄岳飞曾率兵在此大败金人,这是其北伐鼎盛之时,朱仙镇离开封只有四十五里,光复故都指日可待,然而正在此时,一心求和的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京。

后世深恨这段历史,明朝民族英雄于谦就叹道: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凑凯歌。

这里,是岳帅遗恨之地。

朱仙镇岳王庙——全国四大岳庙之一

不过,朱仙镇的历史远不止这些,宋代时朱仙镇之政治和军事职能更为显著,而到了明清时期,朱仙镇工商业迅速兴盛,当时,朱仙镇全镇面积约为120多平方公里, 人口20余万,远远超过一个镇的规模,而是一个巨大的城市。朱仙镇商业极为繁盛,贾鲁河纵贯南北, 将朱仙镇分为东西两镇。镇内街道纵横、百货云集,从事商业经营的居民就有4万余户, 除客栈数十家外, 还有山西会馆、山陕甘会馆和数十个驿站,官僚贵戚、文人雅士云集, 客商工匠、手艺人、卖艺者常年往来不断。

乾隆年间《祥符县志》记载:“朱仙镇, 天下四大镇之一也, 食货富于南而输入于北, 由广东佛山至湖广汉口镇, 则不止广东一路矣。由湖广汉口镇至河南朱仙镇则又不止湖广一路矣, 朱仙镇最为繁夥”。

然而,相比于其它三镇,朱仙镇已经彻底没落了,现在朱仙镇只是一个极为普通的镇子了,而且繁华程度大不如前,2017年,朱仙镇总人口约5.3万,其中镇区人口2.1万,与清中期鼎盛之时全不可比,那朱仙镇是为何衰落的呢?

答案就一个字:水。

朱仙镇的兴起是由于“水”,而衰落也是由于“水”。

元至正四年(1344)夏,大雨多日导致黄河决堤,至元十一年(1351)四月,贾鲁被任命为总治河防使,并发兵民17万,十一月工毕,河复故道,入淮入海。但是,漕运航道汴河与蔡河仍未畅流,贾鲁乃导京、索、须、郑四水,使之历郑州。于是“河复畅流,民无水患,公私运输,咸资利赖”。

这下子,贾鲁河就有了两条河道,而南下的河道则是朱仙镇的“生命之河”,朱仙镇作为贾鲁河航运终点,成为开封唯一的外港,是开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

贾鲁河是当时沟通黄淮流域间的唯一航道, 朱仙镇位于贾鲁河节点, 具有独一无二的水运优势。贾鲁河从朱仙镇穿过, 南下与淮河相通, 与安徽、江浙等地联系, 舟楫畅通。贾鲁河开凿以前,河南对外经济联系是通过汴河实现的。而元代黄河多次决口,注河淤废,贾鲁河逐渐成为河南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水路,有了这条黄金水道,朱仙镇的兴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明初的时候,由于元明之际的战乱,贾鲁河河道堵塞,失去了通航的功用,朱仙镇亦随之陷入发展困境。然而1527年(明嘉靖六年),为通漕运,左都御史胡世宁建议疏浚贾鲁河,3年疏浚成功,这使得贾鲁河重新具备了通航价值,而这条河道也很快成为一条贸易生命线。由于紧邻贾鲁河,各地客商与当地土商便多把货物集中在朱仙镇进行商贸活动。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镇城已“商贾贸易最盛”;乾隆年间,朱仙镇城成全国四大名镇之一,“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广东佛山镇至湖广汉口镇,则不止广东一路矣;由湖广汉口镇至河南朱仙镇,则又不止湖广一路矣。朱仙镇最为繁夥”;到了嘉庆间,朱仙镇商业之盛竟超越了河南省府开封,“商贾辐辏,户口殷繁”,“商务之盛,甲于全省”。

可见,朱仙镇之兴,完全是由于贾鲁河的开凿引起的交通地理位置的改变导致的结果。

然而,朱仙镇之衰败,也同样和这“水”有关。

首要原因是什么呢?还是贾鲁河通航能力的衰落,由于贾鲁河濒临黄河, 因此黄河一旦决口,不仅容易给贾鲁河的通航带来威胁, 而且水灾后的泥沙也容易在贾鲁河淤积,致使贾鲁河河床逐年抬高, 通航能力渐趋下降。

乾隆年间,此事已经出现隐患,《祥符县志》记载,“朱仙镇者, 胸喉呃塞之区也, 市廛栉比, 河身逼仄扩之多, 阻刨之旋。于是每束手而莫措。不知镇河不治, 则镇必屡决。镇既屡决, 则商贾有所畏忌而货聚于周家口, 不以镇为贾区”。

道光二十三年(1843),朱仙镇因河决被淹,这成为了其商业发展由盛转衰的拐点。这次水患使得朱仙镇元气大伤, 而贾鲁河的淤塞, 客商的流失使得朱仙镇的衰落局面已难以扭转。而当此之时周家口却日趋繁盛,,迅速取代了朱仙镇的地位,成为清中后期河南最大的商品市场。

除此之外,黄河水患本身对朱仙镇的破坏力也是非常强大的,朱仙镇虽稍远于黄河干道,但仍多次遭到黄河决水的冲击,并深受其害,明清时期黄河决堤导致朱仙镇受灾的记载比比皆是。

黄河决口的破坏性是非常强的

雍正元年(1723),河决中牟,“朱仙镇人烟稠集,河身浅狭,遂致漫溢镇上,房屋多被惨毁”。

乾隆二十六年(1761),河溃杨桥堤,夺溜贾鲁河,镇城再遭水灾。此后,镇城之商贸“大减于昔”。

道光二十三年(1843),河复决中牟,“镇中损失,亦为最巨”。水退之后,“淤沙深七八尺,甚者或至逾丈。房舍既遭淤没,商品全被浸毁,朱仙镇之精华,至此损毁殆尽”。这也是最具毁灭性的一次水灾。

但还没完。

光绪十三年(1887)九月,黄河再决口,水溜镇城南之闹店及西南之赵店、正南之腰铺、东南之西市等堡,商业益衰。

……

屡遭黄河破坏严重损害了朱仙镇发展的延续性。到了清末,朱仙镇的范围已大幅缩小,很多以前的市区或沦为荒地,或沦为耕地,朱仙镇之繁华程度甚至“不及一普通市镇”。

1906年,,随着平汉铁路的建成修车, 日渐淤塞的贾鲁河更无力与方便快捷的铁路竞争,依靠水运兴起的朱仙镇优势彻底丧失, 由此一蹶不振, 衰落至今。1906年,朱仙镇全镇仅余0.3万户、1.5万余人。

朱仙镇木板年画——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

1934年,朱仙镇全镇人口仅剩0.85万人, 不及全盛之时的1/24,,镇区面积仅剩西大街、估衣街、京货街、河东街, 其余则化为荒园,可谓繁华落尽。

即使是建国后,天下太平,朱仙镇也已经没有了发展成繁华都会的可能,只沦为一个普通市镇,只有“朱仙镇木版年画”等,能证明其往日的辉煌。

参考文献:

《河道变迁与明清朱仙镇的兴衰》——吴小伦

《河道变迁与市镇兴衰——以朱仙镇为中心的考察》——张换敏

《兴盛与衰落:明清四大名镇在近代的舛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作者:云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