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成年的少年天子,仅仅因为贪玩,就被父亲留下的大臣废杀!

两晋南北朝人物志-(五十三)刘义符

如果刘裕在阴间偶遇了他的大儿子和二儿子,不知道他会作何感想?

当刘裕撒手人寰的时候,他是把一个自认为相当稳固而且能干的班子交到儿子手里的;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仅仅两年以后,他的长子刘义符和次子刘义真就结伴去找他报道了。

更讽刺的是,一生阅人无数的刘裕,在给刘义符交代后事的时候,还特意叮嘱他:

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非如兄韶有难御之气也。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图。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

结果,主导废杀刘义符的,正是徐羡之和傅亮;那个被刘裕认为会图谋不轨的谢晦,反而只起到了协同的作用;至于没有“难御之气”的檀道济,倒确实挺好驾驭——因为他被徐、傅等人一哄,就乖乖成了废立皇帝的军事后盾。

历史,就在这里跟这位“南朝第一帝”开了个极其残酷的玩笑。

而小皇帝刘义符之所以被废杀,史书上给出的理由,也十分让人费解:

大行在殡,宇内哀惶,幸灾肆于悖词,喜容表于在戚。至乃征召乐府,鸠集伶官,……采择媵御,产子就宫,鋋然无怍,……亲与左右执绋歌呼,推排梓宫,抃掌笑谑……加复日夜媟狎,群小慢戏,兴造千计,费用万端,帑藏空虚,人力殚尽。刑罚苛虐,幽囚日增……亲执鞭扑,殴击无辜,以为笑乐。穿池筑观,朝成暮毁;征发工匠,疲极兆民。——《宋书-少帝纪》

帝于华林园为列肆,亲自酤卖,又开渎聚土,以像破岗,率左右唱呼引船为乐。——《宋书-徐羡之传》

第一段材料是徐、傅等人假太后之诏书废掉刘义符的诏书,在这份诏书里,徐羡之等人给刘义符扣得帽子很多:爹妈死了还嘻嘻哈哈;天天和小人们混在一起,耗尽国库;滥加用刑、殴打无辜;征发百姓,耗尽民力。看起来,这个皇帝真是残暴无比,必须除之而后快了。

但是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这个诏书可以说是漏洞百出,完全就是自说自话。

给刘义符扣得帽子,基本都是道德罪,没有提出他具体哪些事做得出格(爹妈死了还能嘻嘻哈哈这种事我是不大信的)。说喜欢和小人一起玩儿,一方面是个随便就可以扣得大帽子,另一方面也实在不地道——刘义符当时还没成年,本就是喜欢玩的岁数;再者说,彼时朝政基本都被徐羡之等人把持,他可不就只剩玩了?

至于大兴土木、耗费民力,更是无稽之谈。翻遍《宋书》、《资治通鉴》,都没有提到少帝在位时期有过什么大工程。这也很好理解,毕竟皇帝想干事儿都得四位顾命大臣批准(刘裕遗诏规定“后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宰相”),他刘义符真大兴土木了,也是你们辅政者的问题,怎么推卸得这么干净?

因此,《徐羡之传》里的记载,才是真实的少帝的“丑闻”:年轻的小皇帝,其实没干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他只不过是在皇家园林里玩玩过家家、划划船而已。放在清朝,这足够写成两三部琼瑶小说;但是在南朝,却足够成为废掉皇帝的理由。

更诡异的是,在刘义符被废前两个月,他的二弟、之前丢掉长安后狼狈逃回来的庐陵王刘义真,就被徐羡之等人废掉了;在刘义符死后不久,刘义真也被人杀掉。这对苦命的皇家兄弟,在黄泉路上又结了伴。

那么,徐羡之、傅亮等人又为何执意废杀皇帝兄弟呢?说是因为刘义符无道的,基本都是看书不过脑子的。之前也分析了,刘义符其实没干什么坏事,他甚至连杀人的记录都没有;再者说,即使有,也不是臣属废杀皇帝的理由。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结合此前和此后发生的事情来解释,为什么顾命大臣们敢如此大胆,废掉继位不到两年的小皇帝。

刘宋之前的朝代是东晋,这个王朝是极度畸形的:皇权极度衰微,大权被世家大族轮流把控。而且这个朝代还有一个咒怨一般的宿命,从首位皇帝司马睿到末代君主司马德文,没有一个活的过五十三岁,半数以上皇帝都是未成年就继位,二十几岁就驾崩。因此,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皇帝幼小无力把控朝政、权臣主持朝政,早已是建康宫廷的常态。

因此,即使是刘裕,也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他的儿子即将重蹈东晋诸帝的覆辙。因此,刘裕做了两手准备:他一方面承认大臣的权力,把辅政的权力交给他们;另一方面,又通过人事安排来尽量消除危险。

刘裕安排的四位辅政大臣,彼此之间有非常精巧的制衡:徐羡之、傅亮是寒门出身的文官,檀道济是寒门武将,谢晦则是执掌兵权的豪门谢氏子弟。无论是士族对庶族,还是文臣对武将,彼此之间都有牵制制衡,不至于使得权柄过度倾斜。

只是刘裕到底还是没防住。因为徐羡之等人的脑子里依然还是东晋的那一套——皇帝就得听自己的,不然就可以换一换。而此时刘氏子弟不仅没有把握住权柄,甚至一个个都没成年,在这时行废立之事,再恰当不过。也正因为此,被史书赞为“聪明爱文义”的刘义真才不能活,因为徐羡之等人害怕被报复嘛!

而此时的外部条件,也更让徐、傅等人不得不动手——就在刘裕死后不久,北边的北魏就发动了对宋的进攻,一口气夺取了刘宋河南四镇中的三个,把国境线又推到了淮河一线。丧师失地之罪,必须有人负责;既然顾命大臣不愿负责,那就只有找皇帝当替罪羊了。

回头再来看看那道所谓的太后诏书,就更觉得徐羡之等人实在是理屈词穷,因此只能找一些似是而非、大而化之的道德罪了。尤其是“费用万端,帑藏空虚,人力殚尽”这十二个字,恐怕更多的是为他们自己在与魏的战争中的失败而卸责而已!

只是不管怎么说,刘义符还是死了。这位刘裕的长子在死的最后一刻依然展现出了些许刘裕的气魄:面对前来诛杀他的人,他力战不屈而死。而他的死,也为他的三弟刘义隆清扫了最后一丝障碍,为南方此后三十年的安定局面解开了幕布。

那么,有关刘义隆,又有什么值得我们玩味的故事呢?咱们下回再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