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九门八点一口钟跟刘伯温无关,跟和珅以及天启爆炸是否有关?

“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老北京都知道九门八点一口钟的传说,而且跟传说中的神机妙算刘伯温有关,也有人说跟清朝首贪和珅有关,甚至还有人说跟天启爆炸有关。但是看史料我们就会知道,大家可能都错了:刘伯温这个家喻户晓的智慧化身,跟九门八点一口钟没有啥关系。

​所谓九门八点一口钟,指的是京城九门(正阳、崇文、朝阳、东直、安定、德胜、西直、阜成、宣武)中,关闭城门的时候,崇文门敲钟,其他八门打点(一种金属牌子)。为什么只有崇文门例外敲钟,咱们先来看一个跟刘伯温有关的传说。

话说当年朱棣受封燕王入住北京之后,刘伯温和姚广孝联手规划了“三头八臂哪吒城”,而崇文门正好建在一处海眼之上。对于海眼,不同时期有不同解释,有人说是“大海长在陆地上的眼睛”,有人说是通向大海的通道,还有人说是《山海经》里的“归墟”,更有人说那实际就是时空之门或者通向平行世界的窗口或者虫洞。

​据说崇文门下的这处海眼,里面住着一尊巨鼋,城楼就建在巨鼋的背上。那巨鼋夜间给刘伯温托梦:“吾负此重任,何时始去?”刘伯温回答:“汝闻点鸣则可去。”刘伯温醒来之后,马上下令取下崇文门悬挂的点儿换成了一口钟。那巨鼋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听到点声,所以一直驮着崇文门苦苦等待。甚至还有人说,那巨鼋后来发觉上当,就在天启六年五月初六火冒三丈地跑掉了,大家查一查天启六年五月初六那天发生了什么事,就全明白了。

可是我们一查《明史》就会发现:崇文门在元朝就有了,是姚广孝的前辈刘秉忠督导修建的,而刘伯温好像跟朱棣关系也没那么好,刘伯温之子刘璟更是当面怒斥朱棣:“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明洪武三年,年仅十岁的朱棣被封为燕王,洪武八年农历四月十六刘基刘伯温病逝,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也就是刘伯温病逝五年后,朱棣才第一次踏入燕京,当时带的是朱元璋分配给他的僧道衍,也就是姚广孝。这样看来,刘伯温跟们就没有机会参与京城九门的建设,所以刘伯温定“九门八点一口钟”的规矩,完全没有可能——清人编纂《明史》,或许会在一些问题上造假,但是时间不能造假,因为那忽悠不了人。

既然跟刘基刘伯温没有关系,那么为什么会有巨鼋背负崇文门一说呢?我们在《清稗类钞》中看到了另一种说法:这其实是用巨鼋影射和珅,说像和珅这样的巨贪把持崇文门,要不“明正典刑”,是不会放弃手中的权力的。只等崇文门“点响(典刑)”,和珅的末日就到了:“民深恶之,造为此谣,以门喻朝政,以点喻典刑,意谓此等权贪,非自罹法网,不能去位也。”

​和珅世袭三等轻车都尉,从銮仪卫调入粘杆处,最后得到乾隆赏识而就任“崇文门监督”,大家习惯称之为“崇文门税官”,和珅正是从这个位置上发迹。这个机构在明清两朝持续了四百三十七年,是天下第一税收肥缺,因为他管的是整个京城税收:“京师九门,皆有课税,而统于崇文一司”。

但是说崇文门巨鼋是在影射和珅,似乎也不大靠谱,因为在和珅发迹之前,京城就已经是“九门八点一口钟”了,而巨鼋脱逃导致天启大爆炸,就更是充满了玄幻色彩,不足为信。比较靠谱的说法是清朝步军统领衙门,也就是九门提督的办公地点,就在崇文门,没到城门落锁的时候,由九门提督给其他八门发信号,打点的声音不如敲钟洪亮,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当然,对于九门八点一口钟的由来,以及到底有没有巨鼋背负或镇守崇文门,一向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笔者更愿意相信这是在用巨鼋影射和珅,因为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以门喻朝政,以点喻典刑,意谓此等权贪,非自罹法网,不能去位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