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未变,甘肃为何自古多名将?班固用四个字,讲透原因

 4.辛武贤辛庆忌父子


读过《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的人,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赵充国之后,就是《辛庆忌传》。为何?因为这两个具备有相似的特征,他们都是“北地六郡”良家子,一生的征战于西北边疆,为边疆安定付出了心血,同时两家也有矛盾,性格中也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故此班固将他们合为一卷。

那么,辛武贤辛庆忌究竟是怎样的人呢?


1.西汉初年,辛氏家族迁移到陇西


辛庆忌 (公元前? —公元前 12 年), 字子真, 陇西狄道 (今甘肃临洮) 人,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父亲辛武贤也是一代名将,曾任两任破羌将军。从这一点上看,辛庆忌自幼就接受了兵家训练和家传的技击教育,也受过父辈征战经历的熏陶。



临洮辛店出土彩陶罐


今天,距离临洮三十公里的地方,有个依山傍水的古镇,名叫辛店,据说这里就是辛庆忌家族的最早落脚之地。至今,辛店人以辛武贤、辛庆忌父子为荣。

辛氏家族是将门之家。秦朝有将军名叫辛胜,他是中山苦径人,有人考证曾任过王翦的副将。西汉初年,采用秦王朝的政策,迁徙豪强,充实边疆,辛家也被迁移到陇西狄道。从此,在洮河之边扎根,百年间文臣武将辈出,逐渐成为西汉时期,甘肃的豪门之一。后来,陇西成为辛氏的郡望之一,许多辛氏家族的堂号,取名陇西堂。

虽然迁到了边疆,但能被列入豪门范畴,都是有着相当深厚的家族底蕴。辛胜的曾孙名叫辛柔。他就是辛庆忌的祖父,曾担任过光禄大夫、右扶风都尉、冯翔太守。汉代关中分为京兆、左冯翔,右扶风三部分,其中京兆是长安城区,其他两个地方是专门用来护卫长安的。由此可见,扶风、冯翔这些地方的重要性了,毫无疑问都是千石以上的高官。辛柔的第三个儿子辛武贤,辛武贤“子庆忌至大官”。这要多大的官,以至于班固写《汉书》时,非得加上“大官”二字。



辛店龙王庙


我们先说辛武贤。虽然 《汉书 》中说: “狄道辛武贤 、 庆忌 , 皆以勇武显闻 。”但不知道何故,却没有专门给辛武贤立传。按照史家的习惯,辛柔、辛武贤、辛庆忌祖孙三代皆是高官,且辛武贤、辛庆忌一生为将,名垂边疆,应该祖孙三代合传。谁知却是《赵充国辛庆忌传》合传。辛武贤的资料,分散于《汉书· 西域传》《汉书·宣帝纪》等处。近百年来,人们在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一些与辛武贤有关的汉简,大体能勾勒出辛武贤的事迹。


2.辛武贤,提出治理河湟西羌策略


辛武贤是陇西狄道人,也是西汉名将,官至酒泉太守、西河太守、破羌将军。

在前文《赵充国》篇中,我们已经说到了辛武贤。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天,年逾七旬的赵充国说出,百闻不如一见的名言后,就赶往金城郡,负责平定西羌反叛。就在赵充国到前线时间不长,基本弄清羌人反叛情况之后。朝廷忽然,改变了既定的方略。

《汉书·宣帝纪》记载,这年春正月,宣帝巡视了甘泉、河东,祭祀后土。然后:

西羌反,发三辅、中都官徒弛刑,及应募佽飞射士、羽林孤兒,胡、越骑,三河、颍川、沛郡、淮阳、汝南材官,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骑士、羌骑,诣金城。

夏四月,遣后将军赵充国、强弩将军许延寿击西羌。

六月,有星孛于东方。

即拜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与两将军并进。诏曰:“军旅暴露,转输烦劳,其令诸侯王、列侯、蛮夷王、侯、君、长当朝二年者,皆毋朝。”



兰州出土汉纸


这段记载,有个先后顺序。春天,召集各路骑士人马,陆续到金城集中。夏四月,派遣赵充国、许延寿击西羌。到六月后,汉政府的决心大变,又改为“拜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与两将军并进。”

这次两路出兵的谋划,是辛武贤的建议。酒泉太守辛武贤奏言:“郡兵皆屯备南出,北边空虚,势不可久。或日至秋冬乃进兵,此虏在竟外之册。今虏朝夕为寇,土地寒苦,汉马不能冬,屯兵在武威、张掖、酒泉万骑以上,皆多羸瘦。可益马食,以七月上旬赍三十日粮,分兵并出张掖、酒泉合击……在鲜水上者。虏以畜产为命,今皆离散,兵即分出,虽不能尽诛,亶夺其畜产,虏其妻子,复引兵还,冬复击之,大兵仍出,虏必震坏。”

这个建议得到了朝廷诸多大臣的赞赏。不过赵充国坚决反对。因为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一来汉军不熟悉地理,二来朝廷财政无力负担。赵充国先后两次上书,甚至不顾自身安危,力主朝廷采取比较合适策略。

3.经略河湟,汉宣帝采取两步走


尽管朝廷采取了赵充国的策略,但依然将辛武贤的策略作为备用方案。神爵元年秋天,赵充国病,朝廷再次下诏,辛武贤协助赵充国,计划在神爵元年冬天进兵。此次,赵充国反对,但朝廷采用了两步走的策略。

用赵充国的策略的同时,也采纳了辛武贤的进兵主张。不过,他们的收获没有赵充国的大。“强弩出,降四千余人,破羌斩首二千级,中郎将卬斩首降者亦二千余级,而充国所降复得五千余人。诏罢兵,独充国留屯田。”此战,显然赵充国的策略比较好。

后来,赵充国回师,担任后将军卫尉,辛武贤则丢了酒泉太守一职。


甘肃青海间的享堂峡



在敦煌悬泉遗址出土的汉简中,发现的简牍中,其中提到了河湟之战。向丞相回复,进军羌人之战的物资准备的情况。后来,辛武贤在汉宣帝甘露年间,再次任破羌将军,征讨乌孙。

不过,或许是赵充国、辛武贤两人的政见的不同,引发两个家族的冲突,到了辛庆忌的时代,双发还发生了仇杀,赵家人杀死过辛家人,这就成了死仇。到了辛庆忌的时代,他的儿子又杀了赵家的人。辛庆忌则因此事牵连,从光禄大夫贬为酒泉太守。


4.庆忌,原来古代一种神


辛庆忌,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庆忌是一种神,大概有四寸高,穿着黄衣,戴着黄冠,善于骑马奔驰,一日可走千里。《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戴宗是不是由此而来的呢?我们不得而知!

辛庆忌父辈以此为他取名,显然也是寄托了深切希望。在这之前,吴王僚儿子也名叫庆忌。不管怎么说,辛庆忌一名,就是希望他能勇武,善于征战。后来,辛庆忌的人生经历也果如此言。



汉代木马


辛庆忌的起点比较高,这是当时社会普遍现象,不足为奇。少年时代,他因为父亲关系,被任命为右校丞。随长罗侯常惠屯田乌孙赤谷城,赤谷城在今独联体伊什提克一带。在同歙侯的作战中,陷阵却敌,他立下大功。常惠为他请功,拜为侍郎,迁校尉,带领将士们在焉耆国屯守。

此时,他还不出名。到了汉元帝初年,他补金城长史。金城郡郡治允吾县,今甘肃永靖县盐锅峡镇(一说在青海民和)。无论如何,身为金城长史,对河湟地带的事情比较了解。

关于河湟的含义,明代嘉靖版《河州志》中说,河则指河州,湟则指湟州。也就是说,河湟一词的含义,不一定仅仅指黄河和湟水之间的地域,在军事政治中更多是指河湟二州。河州设前凉张骏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44年),在原凉州地置河州,河州之名自此始。湟州在王韶开拓河湟之后设立,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治所在邈川城(今青海省乐都县南),后改为乐州。在赵充国传中,两次提到河湟,都是指河流。从地理角度说。显然,河湟用于军事政治,似在明代了。


5.受子弟牵连,辛庆忌调任酒泉太守


不管怎么说,辛庆忌对河湟是比较了解的。之后,他“ 举茂材,迁郎中、车骑将,朝廷多重之者,转为校尉,迁张掖太守,徙酒泉,所在著名。”此时,辛庆忌才渐渐地有了名气,为世人逐渐看重,辛庆忌的仕途一直比较顺畅。



汉代陶狗


成帝初年,任执金吾一职,这个职务比较重要。执金吾是从汉武帝时的中尉改名为执金吾,职责是督巡三辅治安的长官,负责长安治安的官员,可算是要职。不过,很快就受到了牵连,缘由和赵充国家私仇,调出长安,担任酒泉太守了。

辛庆忌家族似乎管不好自家子弟,后来辛庆忌家族一蹶不振,也是因为家族子弟惹事的缘故。在酒泉干了一年多,就被大将军王凤推荐,复征为光禄大夫、执金吾。数年后,坐小法左迁云中太守,复征为光禄勋。

后来,丞相司直何武推荐辛庆忌,光禄勋庆忌行义修正,柔毅敦厚,谋虑深远。前在边郡,数破敌获虏,外夷莫不闻。乃者大异并见,未有其应。加以兵革久寝。《春秋》大灾未至而豫御之,庆忌家在爪牙官以备不虞。”他引用《司马法》的话:“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来强调,任用辛庆忌的重要性,不久辛庆忌被拜为右将军、诸吏、散骑、给事中,岁余又成为左将军。这就是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中说的,至大官。



汉代博山炉


6.为国虎臣,卒于任上


辛庆忌是一个很简朴的人,但是非常喜欢名马。这似乎是武将的通病,吃的可以简单,但马必须是好马,剑必须是好剑。这一点爱好,比较奢侈。

成帝元延元年(前12年),辛庆忌卒于任上。《汉书》中说“为国虎臣,遭世承平,匈奴、西域亲附,敬其威信。”有点为其惋惜的意思。

他的长子辛通为护羌校尉,中子辛遵函谷关都尉,少子辛茂水衡都尉出为郡守,都有将帅之风,他们宗族支属至二千石者十余人。

不过,由于辛庆忌是依靠王凤推荐才逐渐崛起。元始中,安汉公王莽秉政。有人举报“陇西辛兴等侵陵百姓,威行州郡。莽遂按通父子、遵、茂兄弟及南郡太守辛伯等,皆诛杀之。辛氏繇是废。有两个原因,一是辛庆忌后人和王莽爪牙产生矛盾,另一个原因,他们和汉平帝外家卫氏关系密切。故而,被人举报后遭到诛杀。从此,一蹶不振。


辛庆忌像



班固在《赵充国辛庆忌传》后,说了一句,至今还有影响的话: 秦汉已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这句话也是千百年,甘肃文化中最具有特色概括。

这里的山西,班固认为是: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皆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

两千年后,甘肃人的尚武之风依旧兴盛


本文为《临夏历史人物丛书》征求意见稿,严禁转载,盗用必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