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美国大萧条时代,老百姓是怎么过的,要说装他们真的能装

很多人生活不如意,他们在心底里经常会有一点小灰暗,也许希望天下大乱,看着那些原来骑在他们头上的人摔下来,然后自己趁乱上位,社会重新洗牌,也许能轮到他扬眉吐气。

事实上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有稳定与和平才能让大多数人感到幸福,而当真天下大乱,率先遭殃的只能是普通人,而那些过得还不错的,也许他们也会受损,但相对来讲还是好得多。

比如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的大萧条,看看人们是怎么过日子的。

1929年的股市崩盘之后,大萧条在1933年达到顶点。1500万人失业,这个数字逼近美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不光是这样,有超过两百万的人口成为了街头流浪汉,他们一无所有。在之前十年,“咆哮的二十年代”,每个人都做着一夜暴富的梦,但现实把他们打回原形,基层人士是首当其冲的,有很多男人因为无法维持家庭起码的开支而选择自杀。

中产阶级还好点,他们选择维持原先的生活状态,最少表面看起来是的。但这无形中也给了那些底层人民更大的心理压力。

大萧条是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中上层的如医生、律师等,平均收入下降了四成以上。他们选择尽量保留自己的汽车、住房、花园以及厨房,但他们需要开始补衣服,而且会减少花园中鲜花的数量,取而代之的是种植一些蔬菜甚至粮食。

高尔夫球肯定是打不起了,不过人们有办法。在大萧条的十年中,美国涌现出三万多条迷你高尔夫球场,玩一局只需要25美分左右。

电影是新兴的艺术,但在当时也变成了昂贵的享受。人们开始选择更为廉价地享受,比如听收音机,收音机中的节目不要钱。在大萧条最初的五年中,美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电影院关门大吉。

九十年代时候中国流行过一阵一种棋盘游戏,叫大富翁。奥,它的电脑游戏版也很经典。但纸质的棋盘游戏就是在大萧条时期人们用来填充自己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的。人们更愿意和邻居一起打扑克,分享一些能节约成本的“生活小妙招”。

出门的时候,还有工作的人们保持自己的西装革履领带还有白衬衫,人们尽量掩饰自己的窘迫,“装”这件事,在当时属于人人必备的技能。

大量的人在遭受失业、裁员的命运,但女性就业人数却在增加。老板们现在更愿意雇佣已婚妇女担当秘书、教师、接线生和护士等工作,这是因为女性对于自己的期望值很低,更容易满足也更吃苦耐劳,她们的薪水往往比男性要低很多。

社会出现了一些变化,美国原本是当时工业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劳保等社会保障体系的,但新总统罗斯福的上任改变了这个状况。但是其他社会问题还很棘手。我们以前乐于看到印度过去那些“开挂”的火车,人们在火车车顶“叠罗汉”。大萧条时代的美国也没那么夸张,但一些人开发了“跳火车”的技能,因为交通费用对他们来说太贵了。当然住店就更不考虑了,他们住在一种名叫“ Hoovervilles ”的简易营地中,这个名字来自人们嘲讽大萧条开始时的在任总统胡佛,他的奇葩逻辑是:这是自由经济,政府不该干涉;至于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这些都不是政府的义务。

​林德伯格是“咆哮的二十年代”中美国的英雄人物,他驾驶飞机首次完成了单人不间断飞越大西洋的壮举。是当时美国精神的体现。即便这样的英雄,他刚刚蹒跚学步的儿子也在大萧条时期被人绑架并最终“撕票”。这反映了一个现实,在大萧条的头五年,暴力犯罪曾直线上升,抢劫、凶杀案层出不穷。这个趋势一直到1934年之后经济开始好转时,才开始回落,此后一直到六十年代都是下降趋势。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最为煎熬的永远是大多数普通百姓,他们甚至连起码的安全感都很难获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