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和多尔衮:两个乱世枭雄之间的对决

前言: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占北京城,崇祯皇帝被迫自缢于煤山。而后,面对国仇家恨,吴三桂投降于大清并与大顺军大战于山海关下,多尔衮指挥清军趁机击败大顺军,挥师挺进北京,李自成以“郊外祭天”的名义撤出北京。自此,李自成在占领北京城仅42天以后,狼狈败北。


大顺政权在与大清王朝随后的屡次对决中,逐渐落寞,直至最后走向灭亡。究其原因,有着农民政权在施政、治国方面的制约因素,更有吴三桂临阵倒戈的偶发性因素。但从李自成占领北京城以后的种种表现,在定都、用人、施政三方面的具体作为,就基本能够预见李自成会败于多尔衮。

闯王进京

01 李自成和多尔衮在定都问题上的区别

1、李自成对定都北京认识的局限性

李自成费尽心力攻入北京,占领紫禁城后,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并未打算长久在北京城待下去,更没有将北京当成大顺政权国都的打算。《清史编年·顺治朝》记载了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的所作所为,除了礼葬崇祯皇帝、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外,更重要的是:

“铭所拷索金及宫中格藏、器皿,铸为饼,每饼千金,约数万饼,骡车载归西安。”

也就是说,李自成将掠夺而来的金银全部运回了大本营西安,西安才是李自成魂牵梦绕的大顺政权都城,北京城只是他灭掉明朝的一个政治象征,一个能够烧杀抢掠的路过之地。不可否认,李自成作为一位农民政权的领导者,没能看到北京城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和战略意义。当然,吴三桂的降清和清军入关的突然性,一定程度上迫使李自成放弃了北京城,但就其刚入城便抢掠金银运回西安的做法,已经表明他心中的打算。清军挥师入关以后,李自成更是“是夕焚宫殿就九门城楼。”彻底暴露了李自成并没有定都北京的想法。

事实证明,李自成逃离北京而非坚守以抗拒清军的做法,最起码让其失去了战略先机,从进攻的大好局势转向了被动防守的局面。

2、力排众议,多尔衮定都燕京,俯视中原

多尔衮进入北京后,选择定都北京的过程也并不顺畅,当时的满洲八旗贵族多数不同意将大清王朝都城从盛京迁往北京的疯狂做法。毕竟,刚刚进入北京的大清根基维稳、前明势力依然能够灭掉清朝。况且,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盛京经营多年,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王朝规模,贸然迁都耗费人力物力,于当时复杂的战局而言,并不是上上之策。在当时反对迁都的满洲贵族人群中,以英亲王爱新觉罗·阿济格的反对声音最盛:

《朝鲜历朝实录·仁祖实录》记载:上曰:“八王则不欲留北京云,然耶?”䅘曰:“八王言于九王曰:‘初得辽东,不行杀戮,故清人多为辽民所杀,今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诸王,以镇燕都,而大兵则或还守沈阳,或退保山海,可无后患。

面对满洲贵族们甚至是自己的一母同胞坚决反对的情况下,多尔衮认为:

“先皇帝尝言,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况今人心未定,不可弃而东还。”

“燕京乃定鼎之地,何故不建都于此,而又欲东移?”

多尔衮凭借自己的政治灵敏性和高瞻远瞩的军事目光,毅然决定定都北京,在北京建立政治中心,为今后一统中原地区打下了良好基础。另外,大清王朝政治根据地向关内的迁移,也响应了多尔衮当初“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的入关旗号。

历史给予了多尔衮迁都北京以最高回报,清朝迁都北京以后,以北京为政治中心和战略根据地开始了向中原地区的进攻和发展。建都北京是多尔衮基于军事和政治双重考虑之下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理性选择,为清朝成为大一统王朝提供了绝佳机会和必要条件。

02 对待前明官员的态度,李自成和多尔衮差异甚大

1、李自成进京,前明官员被重新任用者不足5%。

李自成初一进入北京城,为了拉拢前明遗臣遗民的支持、减少反抗活动的出现,也贴出了重新任用前明官员的告示:

“文武百官,于次日投职名,二 十一日见朝。愿为官者盈材报用,不愿者听其回籍.。如有隐匿 者,歇家、邻 佑,一并 正法。”

但李自成对于前明三品以上的官员采取了“不予录用、追赃助饷”的政策,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所著《枣林杂俎》中记载:

“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牵魏藻德、方岳贡、丘瑜、陈演、李遇知等,勋戚冉兴让、张国纪、徐允桢、张世泽等八百人追赃助饷。惨死者,1600余。”

可见,李自成在前明官员的任用问题上,并非真心拉拢,更主要的目的在于敲诈金银用以资助军饷,任用前明官吏只是李自成用来稳定人心的权宜之计,并非长治之策。《小腆纪年附考 》统计,当时在北京城内约4000名前明官员中,仅有200名得到大顺政权的任用,而且几乎全都是微末小官,剩余官员不是死于“追赃助饷”活动,就是被遣送回乡、沦为庶民。明朝虽然已经灭亡,但留在京城的前明官员们乃系当时封建统治最基础的力量,基本能够形成对国家的有效治理和维护,这对于以“军事见长、不谙政事”的大顺政权而言,绝对是一个良性补充。但李自成并未看到这一层,他只顾自己灭掉明朝的威名,只顾抢掠金银,而忽略了最为关键的“人和”因素。

2、多尔衮对待前明官员一视同仁、来者不拒

进入北京城以后,除了定都北京以安民心外,多尔衮还接受了汉臣范文程的建议,命令大军“秋毫无犯”,而且“严禁烧掠、停止剃发”,为崇祯皇帝举行丧礼等举动后,赢得了汉族士绅的好感。

对于被李自成吓坏了的前明官员们,《明清史料》记载,多尔衮在进入北京城的第二天便发布命令:

“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可速将职名开报 ,如虚饰假冒者罪之 。其避贼回籍隐 居山林者亦具以闻,仍以原官录用 。”

多尔衮不管在政策上对前明官员一视同仁,毫不嫌弃,在《清高宗实录》中,记录了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平反时,摘取的多尔衮言行中,有这样的记载:

对前明归附官员,王亲见,曰:“汝曹勿畏,我不杀一人,令各官照旧供职 。”

这说明多尔衮在行动和言语上也对前明官员也是非常尊重,尽力拉拢和安抚的。多尔衮对前明官员“仍以原官任用”的政策很快看出了巨大效果,前明地方官员尤其是军事长官纷纷投靠清朝,转身一变成为了效忠清朝的忠心臣子,为清朝守护和安平地方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此之外,多尔衮还专门为前明官员制定了极为宽松的用人政策,不管前明官员隶属何党、犯下何事即使是归顺过大顺政权,多尔衮一律免其罪行,优渥待之。多尔衮的一系列政策不光为清朝拉拢和收复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干的可用之才,还扩展和巩固了刚刚入关、立足不稳的封建统治根基,为一统中原地区并稳固统治全国创造了良好开端和坚实基础。

03 进入北京后,对于时机的把握,李自成远不如多尔衮

李自成在进入北京后,在占领区“皆设官治事,首为追饷”,在城固、宣化、汾阳等地不惜使用酷刑抢掠金银,惨死者不计其数。另外,李自成在占领紫禁城后立马进入了皇帝状态,不但宣布“明朝天数未尽,人思效忠,定于本月二十日立东宫为皇帝,改元义兴元年。”,还在生活和待遇上无限追求皇帝享受,于军事行动而不顾、于国家大局而不管。在面对吴三桂的问题上,李自成错误估计并任性妄为。吴三桂之所以投降清朝,系自己成为无国之将的无奈之举外,还因为李自成对其父吴襄被杀和妾室陈圆圆被夺有着很大关系。

在准备登基大典的同时,李自成住进紫禁城,享尽奢华、生活奢靡不堪,早已经没有了当初成立农民政权、推翻腐败明朝的雄心壮志。《明史·李自成传》中,对于李自成攻入北京后的描述为:

妻妾数十,被服纨绮,帐下女乐数部 , 厚自奉养。

而且,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后,认为已经功成名就,整日以皇帝自居,并带领部将整日酗酒、忘乎所以。李自成一味追求金钱美女、贪图享乐的同时,多尔衮正在加紧拉拢吴三桂、调整军队,准备进入关内发动发出致命一击。

在制定了“顺民心、招百姓”的基本政策以后,多尔衮答应了吴三桂出兵请求,打出了“与农民军争夺天下”的口号,屯兵山海关下,做好了最后一击的准备。醉生梦死的李自成这才想起来派遣大军前往攻打吴三桂,但在多尔衮和吴三桂的配合下,李自成大败而归,随即撤出北京。

多尔衮进入北京并迁都于此以后,对撤出北京的李自成并未放松追缴,在“歼灭李自成、先行拉拢南明政权”政策下,多尔衮派遣良将精兵首先进攻山西、包围陕西。在和南明政权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以后,多尔衮毅然决定派遣阿济格和多铎为左右路大将统帅,总攻大顺政权和南明政权,并在短时间内绞杀李自成,推翻南明政权,江山基本一统。

从军队力量上看,李自成的农民军数量远超于满洲八旗军队人数;从文化根基上讲,李自成代表的汉族农民阶层在中原地区的被接受程度远超于关外的满洲女真;从时间优势上看,李自成攻占北京、占据半个中原地区的时候,清朝还在关外一隅蓄势待发。可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在选择都城、任命前明官员、把握军事先机等方面一再犯错,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惨死和大顺政权的灭亡。

参考文献:《清史编年·顺治朝》、《朝鲜历朝实录·仁祖实录》、《枣林杂俎》、《小腆纪年附考 》、《明清史料》、《明史·李自成传》、《清实录·清高宗实录》、《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传五》、《中国通史·立幼帝大战山海关》 、《清廷迁都北京》、《明季北略·李自成传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